
當前,“AI+教育”炙手可熱。記者了解到,國內不少教育類或者科技類企業密集發布教育大模型產品,或紛紛開發教育機器人產品。不少頭部企業披露的財報亦顯示,“AI+教育”已站上公司戰略層面。諸多企業紛紛押注“AI+教育”的原因是什么?未來在智慧教育賽道比拼的關鍵是什么?
2025-06-09T08:32:04+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當前,低空系統面臨環境感知能力不足、調度復雜、數據處理與決策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多機協同與自主控制能力亟待加強等挑戰。”韓力群說,人工智能技術有望解決這些挑戰。例如,在智能感知場景,通過將多源傳感器融合技術與輕量化目標檢測算法相結合,可提升目標識別精準度,解決單一傳感器在復雜
2025-06-09T08:24:19+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AI無人機通過‘精準感知—智能分析—自主決策’的技術鏈條,重構了配電架空線路驗收模式。相比傳統人工驗收,線路驗收報告編制效率和準確性分別提升了50%和20%。”國網孝感供電公司配電部副主任陳瑜介紹。
2025-06-06T08:09:17+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歷史性拐點。隨著AI大模型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釋放,該領域融資規模正呈現指數級增長。創新創業的前沿企業獲得資本關注,相關核心上市公司則加速卡位產業核心環節。”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汪鐳對記者表示。
2025-06-06T08:02:10+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人形機器人邁向“下一步”,關鍵是突破核心技術。加強通用大模型、動力學模型以及控制、多智能體協作等“根技術”的研究,積極探索基礎理論,跨界研究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等,為人形機器人發展夯實“底座”與基礎。同時,提供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幫助人形機器人盡快適應“生活”環境。
2025-06-05T08:33:34+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隨著2025年畢業季臨近,國內就業市場在人工智能技術爆發與穩就業政策疊加下迎來結構性變革。國家和地方持續推進“人工智能+就業”戰略,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擴大崗位需求、優化人才結構。
2025-06-05T08:20:57+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記者6月4日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賦能新型工業化。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并強調要系統謀劃、協同推進,一體推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方面的任務落實,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賦能新型工業化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激發
2025-06-05T08:13:12+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趙春燕稱,影視AI技術可以將“電影工業級”的視聽體驗延伸到廣告、教育、直播、文旅等其他產業。影視后期制作企業掌握著大量尚未流通的視聽數據資產,如果能建立視聽大數據技術平臺,跑通視聽數據資產交易的全流程,這帶動的將是一個萬億級視聽市場。
2025-06-05T08:01:50+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多年來,我國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從北方平原到南方丘陵,智能插秧機、自動駕駛農機、精準施肥設備等現代裝備正逐步替代傳統耕作方式。
2025-06-03T08:05:20+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但AI“不聽話”依然是需要解決的安全隱患。AI越來越聰明,如果連關機都管不住,那還得了?這就好比你讓智能音箱閉嘴,它反而把音量調到最大還鎖死了開關,雖然無傷大雅,終究隱患重重。尤其如果把AI用在醫療、交通等場景下,在應對極端情況必須進行“二選一”的安全控制系統里,“不聽話”的漏洞就極有
2025-06-01T09:17:46+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強調“人工智能+”,核心在于人工智能具備典型通用技術特征,與各領域結合時,能突破傳統發展瓶頸,以智能算法、數據分析等方式優化流程、提升效率,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培育新質生產力。
2025-06-01T09:12:26+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近年來,珠海謀劃推進“云上智能”建設,當天發布的《若干措施》,從降低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成本、支持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培育優質企業和產品、打造應用場景首發地等方面提出了11條政策措施。
2025-05-29T08:18:19+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當人工智能與游戲產業深度融合,已初步展現出令人振奮的“化學反應”。AI為游戲開發者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元的創意和靈感,助力他們創造出更加精彩絕倫、引人入勝的游戲。同時,AI也為玩家提供了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游戲體驗,讓他們在游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與滿足。
2025-05-29T08:11:50+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近日,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格斗賽在杭州舉辦,吸睛無數。從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到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再到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格斗賽……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逐步走入公眾視野,站到全球科技舞臺的中央。市場人士認為,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正全面崛起。未來,人形機器人有望通過多模態
2025-05-29T08:07:27+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近年來,機器擬人多條技術路線得到突破和實際應用,不少企業推出技術相對成熟且價格較低的機器人產品,使得人形機器人走進大眾視野。4月份在北京舉辦的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更是進一步推高人形機器人的熱度。在機器人應用較為普遍的工
2025-05-28T08:28:25+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加速度傳感器、聲音傳感器、觸覺傳感器等,一部智能手機內含的傳感器有幾十個,一個人形機器人所搭載的傳感器甚至有上百個。”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宋愛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應用,傳感器作為萬物互聯的關鍵技術支撐,將在大數據、應用場景等領
2025-05-28T08:21:24+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近6000億元,企業數量超4700家。據預測,到2035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有望達1.73萬億元,全球占比達30.6%,市場增長潛力巨大。人工智能技術加快融入千行百業,帶來旺盛的人才招聘需求。
2025-05-28T07:56:05+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盧瀚宸認為,續航瓶頸會成為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的限制之一,高強度的對抗下如何滿足長續航需求是關鍵,熱管理難題則考驗了關節設計和散熱技術。此外,瞬時功率波動也對電源管理系統提出嚴峻考驗,如抱摔等動作需達到3000W峰值的功率。
2025-05-27T08:40:16+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周鴻祎認為,大模型的發展可劃分為上下半場。2025年之前聚焦于模型架構創新及訓練算法優化,推動大模型從基礎框架成長為具備強大語言理解和知識生成能力的“基座”。而從2025年開始,大模型正式邁入賦能產業的新階段,如何將技術能力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成為行業探索的核心命題。在此進程中,智能體通過
2025-05-27T08:28:12+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
新型儲能就像“超級充電寶”,主要用于存儲電能并在需要時釋放,以解決電力供需在時間、空間上的不平衡問題。它特指除傳統抽水蓄能外的新型技術,包括鋰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新型儲能是推動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重要基礎環節,也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抓手。
2025-05-26T15:35:39+08:00 更新 標簽: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