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人工智能>正文內容
          • 按下“需求驅動”快進鍵 機器人產業迸發新動能
          • 2025年08月06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在產業端深挖場景需求層面,需擺脫“為技術找應用”的慣性,轉向“從場景定技術”。制造業中,不同生產線對機器人的精度、柔性要求差異顯著,企業可聯合車企、電子廠商等下游客戶共建“場景實驗室”,針對具體工序定制機器人解決方案。

          這個盛夏,機器人產業熱度持續攀升。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幕,預計200余家國內外優秀機器人企業將帶來1500余件展品,且有100余款新品首發。此前的8月2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全球首個機器人消費主題節日——E-Town機器人消費節,消費節期間發放專屬消費券,個人購買機器人產品最高可獲1500元補貼。

          一系列行業盛事釋放出清晰信號:從技術創新的“智慧突破”到消費市場的“需求激活”,中國機器人產業正以雙輪驅動姿態,邁入全新發展階段。

          在機器人產業發展初期,“技術驅動”是行業的主流敘事,企業更多聚焦于算法優化、硬件升級等技術層面的突破。隨著產業的演進,當技術逐漸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商業化考驗接踵而至。一些機器人在實驗室環境下表現出色,但在真實應用場景中,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多樣化的任務需求以及用戶的個性化偏好,卻顯得“水土不服”。尤其是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那些在各種展會和賽事上“能跑能跳”、賺足眼球的機器人,何時能擺脫“電動玩具”標簽,真正形成生產力、走進千家萬戶,仍是行業待解難題。

          此次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的“高精尖展會+接地氣消費”聯動模式,正是產業加快從技術驅動轉向需求驅動的直觀體現。其形成“研發—應用—反饋—優化”的完整閉環,既讓企業精準捕捉消費需求,也讓消費者成為技術迭代的參與者。以消費側需求反哺研發端,讓技術突破不再是實驗室里的孤芳自賞,而是帶著明確的市場指向性。

          而在會場之外,如何推動機器人產業在技術熱潮中找到真實需求,加快商業化落地?筆者認為,可從政策端護航、消費端激活、產業端深耕三個維度構建完整生態,實現市場需求與技術創新的共振。

          在政策端構建需求生態方面,需完善“需求牽引創新”的長效機制。可推動“首購首用”政策,對首次采購國產創新機器人產品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鼓勵醫院、學校等公共機構率先試用新技術;建立“需求對接平臺”,定期發布農業、醫療等領域的機器人應用需求清單,引導科研機構與企業精準對接。更重要的是推動標準體系建設,如明確家用服務機器人的安全標準、工業機器人的接口兼容性規范,讓需求在有序競爭中釋放——當企業不再為適配性問題重復投入,就能將更多精力用于滿足核心需求,形成“需求升級—技術迭代—產業壯大”的正向循環。

          在消費端激活潛在需求方面,除了直接的補貼政策,更需打破“機器人=高端消費品”的認知壁壘。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消費券政策已邁出關鍵一步,未來,可通過場景化體驗讓消費者感知機器人的實用價值。比如,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設置陪伴機器人體驗區,讓老人直觀感受智能護理的便捷;在商場親子區布置教育機器人互動裝置,讓家長看到科技對兒童啟蒙的助力。同時,針對家庭消費的中小型機器人產品,可推動建立“試用—購買—售后”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降低消費決策門檻,讓“需要”轉化為“愿意買”。

          在產業端深挖場景需求層面,需擺脫“為技術找應用”的慣性,轉向“從場景定技術”。制造業中,不同生產線對機器人的精度、柔性要求差異顯著,企業可聯合車企、電子廠商等下游客戶共建“場景實驗室”,針對具體工序定制機器人解決方案。服務業場景更需“貼身定制”,比如,餐飲行業的送餐機器人需適應復雜的桌椅布局和突發避讓需求,物流行業的分揀機器人要能識別異形包裹并優化路徑規劃,這些細分需求的突破,往往能催生新的產業增長點。

          總之,當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消費市場加速覺醒、技術創新靶向突破形成合力,中國機器人產業不僅有望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位勢躍升,也會將“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的美好構想轉化為生動現實。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