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理工大學學子、ECHO+團隊成員逐夢電催化
- 2025年05月27日來源:中華網
提要: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電催化材料在能源轉換與存儲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燃料電池的高效發電,到電解水制氫的綠色能源生產,電催化材料都是核心技術所在。這一領域不僅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如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市場需求持續攀升,還迎來了技術創新的黃金時期,各種新材料、新方法層出不窮。
——以稀土為筆,繪就科研新畫卷
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電催化材料在能源轉換與存儲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燃料電池的高效發電,到電解水制氫的綠色能源生產,電催化材料都是核心技術所在。這一領域不僅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如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市場需求持續攀升,還迎來了技術創新的黃金時期,各種新材料、新方法層出不窮。
科研初心:懷揣夢想,踏上征程
在江西理工大學,有這樣兩位懷揣科研夢想的學子——廖夢琪和熊強,他們憑借著對電催化材料的敏銳洞察力和對稀土資源的獨特理解,自大一入學起,便踏上了充滿挑戰與驚喜的科研征程。
廖夢琪和熊強所在的稀土學院,擁有得天獨厚的科研環境。江西作為全國稀土資源富集大省,學院充分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稀土領域教學科研中持續深耕,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兩人深知稀土作為戰略資源的重要性,它不僅在傳統工業中有著廣泛應用,在電催化等新興領域更是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于是,他們決定立足稀土,開展實驗室學習,探索稀土在電催化材料中的應用。
理論探索:廖夢琪的智慧之光
廖夢琪,這位對科研充滿熱情與天賦的女孩,在理論探索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她敏銳地捕捉到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與第一性原理結合在材料篩選中的巨大潛力。在大一的課余時間,當其他同學還在適應大學生活時,廖夢琪就已經一頭扎進了圖書館和實驗室。她以強烈的求知欲深入鉆研人工智能與第一性原理,系統學習DFT計算、密度泛函理論,并聚焦活性位點構造等前沿技術領域,持續突破研究深度與廣度。無數個日夜,她在電腦前反復調試算法,分析數據,只為能從眾多稀土元素中篩選出理想的催化劑材料。
實踐之路:熊強的實干與堅持
而熊強,則是一位實干型的科研人才。他擅長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實驗成果。當廖夢琪第一時間將分析結果告知熊強,熊強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催化劑的合成工作中。他精心設計實驗方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茍。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在實驗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無數次的失敗。有時候,精心設計的實驗方案卻得不到理想的結果;有時候,合成出的催化劑性能不穩定,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但每一次失敗,都沒有讓他們退縮。他們會在網上閱讀大量的文獻,了解其他作者在類似實驗中的條件和方法,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改良自己的實驗設計。經過多次嘗試,終于成功合成了高穩定性的稀土催化劑。
碩果累累:榮譽與責任并存
通過他們孜孜不倦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廖夢琪和熊強兩人已經累計發表了7篇SCI論文,申請專利2項,還獲得了國家獎學金、社會獎學金、一等獎學金若干等獎項。參與大學生英語競賽、冶金科技競賽、物理競賽等比賽并獲得國家獎項。這些榮譽不僅是對他們科研成果的肯定,更是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除了科研工作外,廖夢琪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每一次的交流都讓我受益匪淺,”她說,“通過與同行們的互動,我不僅開闊了視野,也激發了許多新的想法。”
薪火相傳:分享經驗,培育新人
除了專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廖夢琪和熊強還非常關心師弟師妹們的成長。他們深知,電催化材料領域的發展需要更多年輕一代的加入。于是,他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師弟師妹們交流,分享自己的科研經驗和學習方法。
在交流會上,廖夢琪向凌浩浩、賴秀楠、羅瑩婷、余韓暉等師弟師妹們講述了自己如何從零開始學習人工智能和第一性原理的過程。她鼓勵大家要勇于嘗試新事物,不要害怕困難。她說:“科研就像一場馬拉松,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熊強則分享了自己在實驗操作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項。他告訴師弟師妹們,實驗過程中要嚴謹細致,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到實驗結果。
他們還會定期組織小組討論,讓師弟師妹們參與到自己的科研項目中來。在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師弟師妹們的科研能力,也為電催化材料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
未來展望:深耕電催化,書寫新篇章
展望未來,廖夢琪和熊強依然打算繼續深入研究電催化領域。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優化稀土催化劑的性能,提高其在能源轉換與存儲方面的效率。他們計劃繼續進實驗室研究學習,不斷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讓自己的專業能力更上一層樓。他們相信,在電催化材料這片廣闊的天地里,還有無數的奧秘等待著他們去揭開。他們將帶著對科研的熱愛和執著,繼續在實驗室中揮灑汗水,為電催化材料領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寫屬于他們的科研傳奇。(文/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