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熱點關注>正文內容
          • 滴滴的口碑為啥那么“難”?
          • 2020年08月05日來源:中國經濟網

          提要:日前據多家媒體報道,滴滴正與投行洽談,計劃最快年內公開發行,這一次擬上市地點為香港,目標估值 6000 億港幣(約合800億美元)。

          “出行霸主”滴滴上市風聲再起。

          日前據多家媒體報道,滴滴正與投行洽談,計劃最快年內公開發行,這一次擬上市地點為香港,目標估值 6000 億港幣(約合800億美元)。

          目前傳聞尚未坐實,但800億美元的估值引發了不少“滴滴值不值”的反思。從備受矚目的互聯網獨角獸到出行霸主,滴滴在資本的推動下,用8年時間完成了出行領域的壟斷霸業。

          燒錢補貼大戰后,滴滴步入常規運營,但作為司乘兩端的“信息中介”,滴滴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贏得用戶的忠誠,平臺體驗和口碑皆不盡人意。即便在流量上掌握了壓倒性優勢,滴滴仍難如愿扭轉虧損的局面,股東謀退估值下滑的消息頻出。

          頗耐人尋味的是,滴滴的同行們成為流量寡頭之后往往就能順利地開啟賺錢模式,就算不能盈利,至少順利上市喜迎市值連番上漲也不是問題。唯獨滴滴,天下的出行飯十口吃了九口半,但不僅上市艱難估值退坡,作為一個信息中介,滴滴就連它的兩大支柱司乘雙方口碑也沒有鑄就,這是為什么?

          “ 1 ”

          誰在罵滴滴?

          縱觀中國互聯網發展史,很難找到一家企業能像滴滴一樣“招黑”。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同行,與滴滴關聯的每一方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滿甚至敵視。

          從滴滴實現絕對的市場壟斷起,一種“天下苦滴滴久矣”的情緒就開始蔓延,在網絡社交媒體上,關于滴滴的話題常常沾滿戾氣,抱怨和謾罵遍布評論區。

          網約車司機群體是唱衰滴滴的主力軍之一。

          花朵財經與多名跑過滴滴的司機溝通后發現,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滴滴平臺對司機過分苛刻。

          “抽成狠、規則渣、仗著壟斷的地位剝削司機群體。”一名跑了兩年滴滴后選擇改行的用戶如此評價滴滴。

          滴滴的抽傭機制飽受炮轟。有滴滴司機表示,根據跑單經驗估算,平臺約從每單的里程費抽傭20%,時長費抽傭50%,還要扣取5毛錢信息費;遇上極端天氣堵車,滴滴每單抽傭甚至高達30%以上。

          除此以外,不少司機都是因為接受不了后期滴滴平臺的規則而“出逃”。諸如接單后不能取消,不能主動讓乘客取消、遇到司乘糾紛過分偏袒乘客的相關規定,讓無數滴滴司機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得罪”了司機群體的滴滴,也沒有讓乘客用戶滿意。

          補貼大戰過后,網約車江湖格局趨于穩定,滴滴背靠BAT三大巨頭,龍頭地位幾乎無法動搖。或是強勢的市場地位讓滴滴開始“飄”了,漲價風波驟起。

          2018年,滴滴CEO程維在回應滴滴漲價時表示,現在提高的價格不過就是原先本來的價格而已。這被解讀為,滴滴漲價就是要用戶償還前些年補貼的債。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網一片嘩然,“優惠券變債券”的說法引起大批用戶強烈反感和駁斥。

          但滴滴還沒來得及在漲價爭議中挽回人心,平臺口碑就在接連發生的兩起惡性順風車殺人事件中一落千丈。

          2018年5月,鄭州空姐在搭乘滴滴順風車時不幸遇害,滴滴迅速下架順風車業務推進整改。然而,業務重啟不到三個月,樂清一名女孩遭遇相似的悲劇。

          這兩起順風車奸殺案將滴滴推入了“深淵”——上市計劃擱淺、行業監管驟然收緊、“現金奶牛”順風車業務被迫叫停……

          滴滴擺出再誠懇的道歉姿態、再果斷的業務調整,都無法平息悠悠眾口的口誅筆伐,輿論直指滴滴“拿生命試錯”。

          自此,滴滴的品牌形象每況愈下,用戶對平臺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紛紛“用腳投票”。Trustdata數據顯示,2018年,滴滴的年均DAU(日活躍用戶)是879萬,到了2019年,這一數據降至518萬,縮水超四成。

          “ 2 ”

          滴滴的“流量陷阱”

          流量被視為互聯網商戰的根基,但壟斷流量并不是終點。

          基于濃厚的“信息中介”屬性,出行領域基本不存在用戶忠誠之說,用戶認的永遠只有“更好的體驗,更大的優惠”,也就是說,流量很難成為平臺護城河。

          然而從誕生之初就備受資本寵愛的滴滴并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一步步陷入“流量陷阱”。

          滴滴作為司機和乘客之間的“信息中介”,并沒有很好地兼顧用戶的體驗和期望。站在出行領域的流量高地上,滴滴對用戶的需求洞察過于遲鈍,或者說,有些盲目地認為,憑自身的體量壓根不需要太在意用戶體驗。但事實證明出行巨頭依賴流量,卻很難控制流量,共享出行行業的利潤模式與用戶體驗背道而馳。因此,滴滴被司乘雙方邊用邊罵幾乎是必然的。

          當然,滴滴也有過將司機群體當成“甲方”來討好的時候。

          對于打車平臺而言,司機數量決定了訂單量的上限。在出行大戰打得腥風血雨那些年,快的、uber、搖搖招車等打車企業為了爭奪司機群體費盡心思,大手筆發放高額補貼鼓勵司機沖單,從司乘兩端培育打車市場,在網約車行業激戰正酣那些年,滴滴司機月入3萬的案例比比皆是。

          隨著滴滴的壟斷地位日漸鞏固,規則也發生了改變——坐擁數億用戶的滴滴成為司機群體不得不使用的攬客平臺。滴滴不再大方補貼司機,也不再需要遷就司機的訴求,司機群體不僅收入下降,還喪失了話語權,難免怨聲載道。

          在乘客端,滴滴也面臨行業層面都難以解決的本質硬傷。燒錢補貼模式過去之后,滴滴的運營策略逐漸從獲客轉變為盈利,補貼少了,價格高了,口碑下跌不是必然嗎?但資本邏輯決定了,燒錢補貼模式必定是階段性的、短期的。

          對于用戶吐槽打不到車、排隊久等問題,滴滴也很難從根本上去改變,畢竟出行運力不足已經困擾中國數十年之久,這并不是一款APP就能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油耗高、保養貴、汽車折舊……在出行成本普遍上漲的行業背景下,打車價格并不是平臺可以左右的。這些問題在傳統出租車行業中也存在。但是不同的一點是,出租車司機沒有像滴滴司機那樣曾經享受過天堂,所以不會產生期望與實際的強烈反差感。

          所以,滴滴的口碑根本就是難以挽救的。

          2018年9月,滴滴創始人程維在內部信中表示,2012-2018年,公司從未盈利,6年累計虧損390億元。即便“哭慘”虧損多年,滴滴也沒有成功博得用戶同情,至今仍有網友直指滴滴“組織黑車‘合法營運’;抗著創新大旗、擾亂社會秩序。”

          更重要的是,投資市場對滴滴也逐漸喪失了信心。

          “ 3 ”

          屢傳股東謀退,估值縮水有價無市

          據報道,有接近滴滴高層的人士透露,目前滴滴賬面現金超過500億元,但投資人有退出訴求。這并不是滴滴第一次傳出背后股東謀求退出的消息。

          2019年7月,據記者報道,滴滴某國資股東因監管原因謀求退出,轉讓滴滴13.75萬股股份,轉讓價格僅按475.44億美元的整體估值計算;

          2019年10月,據格隆匯報道,滴滴的部分股東開始尋求股權變現,其中兩位原始股東擬分別按400億美元和430億美元的估值叫價出售股份。這一叫價對比兩個月前宣布融資后高達前600億美元的估值已經收縮三分之一,但依然有價無市。

          顯然,滴滴的估值在資本市場上越來越不被看好。這也解釋了此次上市傳聞中,為何800億美元的估值會引來大范圍質疑。

          回看滴滴的融資歷程,稱其為“融資機器”也毫不為過。8年時間里,滴滴拿下19輪融資,融資總額合計超200億美元,約超1398億元人民幣。

          然而從滴滴目前的情況來看,當初的資本寵兒,似乎正遭到投資人“拋棄”。而股東謀退背后,或許昭示著滴滴乃至整個網約車行業的資本泡沫正在破滅。

          今年3月,Uber創始人套現立場,疊加疫情影響業績銳減,Uber的股價一度墜入谷底;不僅如此,重倉網約車市場的投資巨頭愿景基金也在今年一季度陷入巨虧,其中,出行領域成為“虧損黑洞”。

          資本對滴滴的信心和耐心已經所剩無幾了,上市幾乎是必然選擇。正因如此,滴滴今年動作頻頻,不僅對外高呼核心業務網約車實現盈利,還積極鞏固核心業務,布局新領域尋找新的盈利點,這些舉措被解讀為試圖挽回投資市場信心的嘗試。

          但無論是推出跑腿、貨運業務,還是上線子品牌“花小豬打車”進軍下沉市場等,滴滴跨領域、廣撒網的策略并不被看好,畢竟滴滴嘗試探索的很多新方向都不乏實力雄厚的巨頭身影。

          更重要的是,在滴滴多頭拓進之際,網約車市場的格局也在悄然生變。

          普華永道旗下全球戰略咨詢團隊思略特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9月,滴滴掌握著91%的國內網約車市場份額,美團打車、首汽約車、曹操專車、神州專車、易到用車分別擁有余下市場的2%、2%、2%、2%、1%。值得注意的是,艾媒咨詢近期數據顯示,滴滴目前在網約車市場中占據的市場份額約為60%。

          滴滴稱霸無法一勞永逸,肘腋之下競爭依然紛起。一面是家大業大、躍躍欲試的美團打車,另一面是積極蓄力、虎視眈眈的中小競爭者,新一輪補貼大戰眼看又要來了,忙著在其他領域“攻城略地”尋找新盈利故事的滴滴,似乎仍未逃離“流量陷阱”。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流量池發生不可測的變化,滴滴靠壟斷得來的市場也會土崩瓦解。在共享出行的行業邏輯里,相比于流量,司乘體驗層面的“前端控制”能力,才是真正意義的護城河。

          如今,已經越來越多用戶意識到,“不討喜”的滴滴不再唯一的選擇。一名滴滴用戶對花朵財經表示,最近打車更傾向于在美團、高德地圖等網約車平臺操作,聚合模式下,這些平臺接入的品牌多,速度也快,有些價格更便宜。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齊蒙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