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驅動汽車行業新競賽 我國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超50%
- 2025年07月18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一汽研發總院副院長兼九章平臺CEO周時瑩則從商業化角度指出,L4級以下都可以叫作輔助駕駛,這一階段還需要駕駛員的參與。她認為,對車企而言,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又不會帶來多達兩至三倍的成本增加,是巨大的挑戰。
“目前圍繞智能化的全球競爭已全面展開,我國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已超過50%,位列全球最高。同時,泊車輔助駕駛技術等新興技術在中高端車型的滲透率也超過20%。”在剛剛舉行的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上實現了換道超車,智能化上實現了終端先行,但仍需鞏固優勢。
這意味著,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每賣出兩輛新車,就有至少一輛搭載了L2級輔助駕駛技術。事實上,隨著今年比亞迪“全民智駕”口號的喊出,輔助駕駛的聲量達到了一個新高潮,并逐漸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張永偉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正從機械硬件向智能與AI底座遷移,跨界融合成為重構生態的核心動力。從現在到2030年是培育智能駕駛文化、普及低階智能駕駛的關鍵窗口期,企業需把握好智能汽車發展目標和節奏,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
智駕競速升級
根據乘聯分會發布的《2025年4月汽車智能網聯洞察報告》,今年前4個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到了77.8%,16萬元以下車型智駕裝車率進一步增長;傳統燃油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也超過了52%。另外,自動泊車系統APA功能在乘用車的整體裝車率達到31.2%,24萬元以上車型裝車率已經超過50%。
如何鞏固擴大我國在智能化上的先發優勢,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張永偉看來,中國接下來的智能化發展可以分為兩條路徑:一是將目光放到更高階的智能駕駛上,快速提出L3級及更高等級自動駕駛的發展目標,縮短從試點到規模化應用的時間窗口。車企或智能駕駛企業通過立足現在,布局低成本、低階的智駕技術,抓住時間窗口,取得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二是企業應盡快把核心競爭力遷移至智能化和AI上,這將是決定行業優勝劣汰的底座技術。
張永偉建議,從現在到2030年要加速普及低階輔助駕駛技術,培育用戶習慣與產業生態,降低技術落地門檻。同時,搶抓L3及更高等級自動駕駛的產業化機遇。“我們要把握好中國智能駕駛發展不同階段的目標,利用好時間窗口,打出快節奏,慢不得。”張永偉說。
創新合作模式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汽車行業的整零合作多處于較淺層次,關鍵技術領域的合作難度較大。而歐洲和日本在汽車行業面臨重大技術攻關時,形成了值得借鑒的產業模式——整車企業間能夠聯合攻關,整車與零部件企業形成戰略聯盟,集中力量突破技術瓶頸。
“不過,在智駕時代,我國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的合作正在走向深度化。例如華為、Momenta、元戎啟行等企業的技術從一開始就與整車企業綁定,這一現象令人欣喜。”張永偉表示,國內智駕企業數量眾多且迭代迅速,通過與整車企業及跨國頭部OEM“結對子”,極大地解決了缺錢、缺人、缺數據、技術難以裝車等問題,快速跨越“死亡谷”,創造出了更高層級的產業發展模式。
若想加快實現模式突圍,技術突破要先行。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強表示,當前主流的自動駕駛技術路線仍面臨重要挑戰,難以突破由L3級向L4、L5級自動駕駛發展的瓶頸。雖然數據驅動方法具備自主學習和場景泛化能力,但“黑箱”決策、數據依賴性強等問題亟待解決。他強調,“聰明車”必須是“安全車”,智能汽車安全需通過“類腦認知架構”實現向人類駕駛認知模式的躍遷。
一汽研發總院副院長兼九章平臺CEO周時瑩則從商業化角度指出,L4級以下都可以叫作輔助駕駛,這一階段還需要駕駛員的參與。她認為,對車企而言,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又不會帶來多達兩至三倍的成本增加,是巨大的挑戰。
在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CTO杜強看來,汽車智能化的發展離不開AI操作系統(AI OS)的底座支撐。目前,行業對于AI操作系統的融合路線已形成初步共識,主要分為AI in OS、AI for OS和AI as OS三個階段。越來越多的車企已經在構建多Agent(智能體)并行運行、相互協調的智能體系。
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盧放從全球化視角補充認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汽車產業必須完成幾個關鍵跨越:技術創新要從比拼參數轉向創造價值、管理模式要從交易關系升級為伙伴關系、開放創新要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躍升。唯有如此,全球市場才能真正實現從“選擇中國車”到“信賴中國車”的轉變。
法雷奧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表示,近年來,不少中國車企通過合資、投資控股等形式實現反向技術輸出,開創了產業開放合作的新途徑。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