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億緯鋰能赴港突圍
- 2025年08月05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億緯鋰能的赴港上市,本質是寧德時代等超頭主導格局之下,二線廠商在行業變革中的資本突圍嘗試。若能借助募資實現技術突破與全球化落地,三項業務的協同價值將充分釋放;反之,若陷入“多線作戰”的資源消耗戰,在頭部公司主導格局下的生存空間可能進一步收窄。
電池行業的盛夏似乎帶著幾分涼意,近期A股電池板塊的表現讓投資者有些消沉。
7月30日—8月1日的3個交易日內,電池板塊連續下探,作為成分股之一的億緯鋰能股價表現更顯疲弱,跌幅大幅跑輸板塊,市場對其短期走勢的謹慎情緒反應得頗為直接。市場情緒的分化在8月4日進一步顯現:當日開盤,電池板塊低開高走,最終收漲1.67%,但億緯鋰能僅微漲0.39%,在板塊所有收漲成分股中排名倒數第九,與板塊反彈再次形成明顯落差。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在2025年上半年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中,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兩大巨頭合計占據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億緯鋰能則以4.09%的份額排名第五。面對頭部集中效應加劇、價格競爭白熱化的局面,億緯鋰能選擇主動出擊,于今年6月底啟動赴港上市計劃,擬募資約300億港元加碼全球化產能與技術研發,嘗試在“消費+動力+儲能”的多線布局中尋求進一步突破。
資本動作反映出的,不僅是億緯鋰能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嘗試,更折射出二線廠商在頭部主導格局下,通過全球化與技術投入尋找生態位的生存邏輯。
價格與成本的雙重壓力
在動力電池行業“頭部通吃”的格局下,億緯鋰能的盈利空間正面臨多重擠壓,占營收近四成的儲能業務也一并承壓明顯。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當前行業正處于供需失衡的調整期,價格戰和產能過剩是主要矛盾,進入淘汰賽的趨勢或將在短期內浮現。有分析師向記者指出,2024年國內取消強制配儲政策后,儲能電池價格跳水,部分企業因過度依賴該業務導致盈利下滑。
而該趨勢在2025年又有變化: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儲能系統中標能量規模同比激增278%,達86.2GWh,其中集采/框采貢獻59.3GWh,成為增長主引擎;同時,市場也在經歷結構性洗牌:儲能系統中標企業數量同比減少31.1%至124家,大量中小廠商被淘汰出局,顯示市場集中度已出現初步提升趨勢;但從份額看,Top15企業中標規模僅占市場總量的20.6%,頭部企業尚未形成絕對主導力,行業仍處于“淘汰弱小但未形成寡頭”的競爭階段。
整體而言,2025年儲能行業的回暖并非簡單的量增,而是伴隨市場結構重構與技術升級的質變性復蘇。集采模式的普及與電芯廠商的滲透,正在加速淘汰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推動行業向“頭部集中、技術主導”的新階段演進。對億緯鋰能而言,其赴港募資中儲能技術升級與海外產能布局的戰略落子,能否在這場洗牌中轉化為盈利優勢,將成為檢驗其生態位價值的關鍵。
而從成本端看,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橫跨多賽道。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鋰、鈷、鎳等關鍵原材料價格近年大幅上漲,直接推高生產成本,“雖然企業通過提價轉移了部分成本壓力,但傳導存在滯后性,影響利潤空間”。
對億緯鋰能而言,其2024年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毛利率分別為14.2%、14.7%,較消費電池(27.6%)差距顯著;動力電池毛利率同比微增0.63%,儲能毛利率則同比下滑2.3%,兩項數據對比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業務23.94%、26.84%的毛利率更是不在一個量級。
柏文喜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這種表現既受原材料成本拖累,也因行業價格戰加劇,二三線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往往讓利換量,導致整體盈利水平被進一步拉低。
300億港元募資的戰略落子
赴港上市擬募集的300億港元,則可能成為億緯鋰能應對行業挑戰的重要籌碼。招股書中明確表示的落子動力電池及儲能全球化產能布局與技術研發,也多少能看出兩項業務的戰略權重未來仍有上升空間。
具體來看,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首先成為一個必選項。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行業技術迭代迅速,新技術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若企業未能及時跟上技術變革步伐,前期投入可能無法轉化為有效收益。但同時,他認為企業也需要在儲能與動力電池技術路線間平衡資源,避免顧此失彼。
公司年報顯示,億緯鋰能2024年研發費用29.4億元,雖較2023年的27.3億元增長7.71%,但前文提及需同時支撐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消費電池三大業務的同步技術升級,資源分散下,各領域研發深度均面臨考驗。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當前動力電池行業正呈現“全球化與本土化融合”趨勢,出海模式升級需要“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布局海外供應鏈以規避風險”,這一邏輯同樣適用于儲能領域——東南亞與歐洲儲能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成為億緯鋰能海外布局的核心方向。
從產能布局看,匈牙利動力電池工廠與馬來西亞儲能基地的規劃明顯指向歐美與東南亞市場,既貼近國際客戶,也規避貿易壁壘。袁帥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國際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企業需要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應對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法規。對億緯鋰能而言,儲能客戶已覆蓋中國移動、南方電網等國內巨頭,海外基地若能復制國內合作模式,有望進一步打開增長空間。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技術創新將成為企業競爭核心,新一代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進程,將極大程度決定企業市場地位。億緯鋰能招股書顯示,部分募資將用于儲能電池技術升級,這一布局亦與王鵬提到的技術路線多元化趨勢、材料體系創新與結構革新并行推動業績提升相貼合。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鏈整合能力將影響多賽道協同增效。余豐慧向北京商報記者強調,產業鏈整合趨勢近年來也明顯增強,一些頭部企業正在通過上下游延伸形成產業閉環。
公開資料顯示,億緯鋰能就曾通過參股金海鋰業、紫金鋰業、瑞福鋰業等供應鏈企業保障鋰原材料供給。
多項全能還是全而不精
對投資者而言,億緯鋰能這種“多項全能”模式,其價值評估需聚焦兩點:一是細分優勢能否轉化為賬面上的持續盈利;二就是資源分散是否會錯失技術拐點,導致其在細分領域技術競爭中落后。
從細分優勢看,多項業務的協同潛力已得到機構認可,但資源分散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太平洋證券分析認為,行業技術迭代加速下,公司需同時支撐三大業務的研發投入,近年來公司研發費用率保持在6%左右,高于行業龍頭寧德時代,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對于研發人員的職工薪酬、折舊及攤銷費、開發設計費等費用較高,這恰恰體現了公司對產品研發的重視。
此外,盡管儲能行業2025年回暖,但前述Top15企業市占率僅20.6%的分散格局,意味著公司需在頭部企業的價格戰中持續投入以鞏固份額,這對其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赴港上市后,若能通過資本整合強化產業鏈協同、聚焦核心技術突破,則生態位價值將進一步凸顯;反之,“全而不精”的問題可能在行業技術迭代中被放大。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通過多渠道嘗試聯系億緯鋰能方面,但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復。
億緯鋰能的赴港上市,本質是寧德時代等超頭主導格局之下,二線廠商在行業變革中的資本突圍嘗試。若能借助募資實現技術突破與全球化落地,三項業務的協同價值將充分釋放;反之,若陷入“多線作戰”的資源消耗戰,在頭部公司主導格局下的生存空間可能進一步收窄。
這既是億緯鋰能的個體挑戰,也是眾多二線廠商在行業周期中尋求生存與增長的共性命題。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