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診療掀起醫院內外變革
- 2025年08月27日來源:科技日報
提要:楊萬杰說,傳統AI醫療場景中,患者離院后便脫離系統監管,病情變化難以及時發現;而現在通過“AI+”可穿戴設備和居家監測儀器,醫院服務半徑延伸至社區和家庭。目前,天津市海河醫院已將近萬名高危慢性病患者納入這種“無邊界”管理模式,再入院率較去年下降20%左右。
8月20日清晨8∶00,在天津市海河醫院的門診大廳,72歲的張大爺對著導診臺的智能終端說:“我最近總胸悶,晚上睡不好,還老咳嗽。”話音剛落,屏幕便彈出信息——推薦就診科室:心內科;建議檢查:心電圖、胸部CT。這看似簡單的交互背后,實則是依托AI原生醫院天河方案構建的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協同”的AI診療場景。
AI原生醫院天河方案由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和智臨天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于8月初在天津市舉行的天河—天開智慧醫療創新發展大會上發布,目前已在天津海河醫院部分落地。同時,相關單位正在與京津冀等地的多家醫院開展合作,深入推進AI原生醫院天河方案體系化、泛場景應用實踐,推動醫療模式智能化變革。
診室里的“隱形助手”
在天津市海河醫院的呼吸內科診室里,副主任醫師王合榮正接診一位咳嗽兩周的患者。只見她在電腦中輸入“咳嗽、發熱”字樣后,屏幕右側即彈出一個智能分析面板,上面顯示:患者3個月前的CT報告被自動調取,標注右肺下葉輕度肺纖維化病灶;近期血常規中C反應蛋白升高、白細胞計數異常等炎癥指標被高亮顯示;結構化病歷初稿按優先級列出“社區獲得性肺炎、慢阻肺急性加重”等鑒別診斷,并附檢查建議和用藥參考。
王合榮說,過去,調閱影像需記住 PACS系統3層操作路徑,查病史得登錄EMR系統手動檢索,開處方前要切換至LIS系統核對藥敏結果;現在,AI會基于診療場景主動推送信息,至少為醫生節省了5分鐘。
節省的這5分鐘背后,凝聚著AI原生醫院天河方案打造的AI原生醫院系統的強大智慧。
方案負責人、天津智臨天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康波介紹,當醫生輸入“咳嗽、發熱”等病癥關鍵詞時,AI原生醫院系統的自然語言處理引擎能夠解析關鍵詞背后的臨床意圖,如同“讀懂”醫生未說出口的需求;多模態數據融合技術同步打通影像、檢驗、病歷等分散數據,主動聚合形成完整患者信息鏈,終結“醫生找數據”困境。
傳統醫療場景中,數據是需手動查詢的靜態“檔案”,但在“AI大腦”驅動下,數據會隨診療場景動態流動。康波舉例說,在基于AI原生醫院系統的智能輔助診療場景中,醫生考慮調整抗生素時,系統會自動關聯三重信息:患者本次痰培養藥敏結果、既往藥物過敏史、醫院抗菌藥物管理規范,校驗后生成用藥建議,從源頭解決智能環節碎片化、缺乏協同的問題。
此外,邊緣算力負責關鍵詞輸入后的毫秒級反饋,讓智能面板“隨叫隨到”;本地算力負責支撐多模態數據深度融合與推理,確保診斷建議精準。
天津市海河醫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智能輔助診療場景落地3個月后,門診醫生日均接診量顯著增加,病歷完整度大幅度提升。
“午間醫生疲勞時段,AI實時提醒讓關鍵病史遺漏率大幅下降,漏診風險顯著降低。”天津市海河醫院院長楊萬杰說。
病房中的“風險觀察員”
凌晨3點,天津市海河醫院內科住院部護士站屏幕彈出紅色預警:3床患者D-二聚體較2小時前升高30%,呼吸頻率波動超基線值15%。值班主治醫師白墨青點擊彈窗,系統隨即調出 20項風險評估指標動態圖譜——從術后第1天每8小時監測,到此刻的實時追蹤,患者深靜脈血栓風險評分已從“低危”升至“中危”。白墨青滑動屏幕,調出系統自動生成的干預建議:調整抗凝藥物劑量、增加下肢氣壓治療頻次。更貼心的是,系統已關聯床旁監護儀數據,設置“心率超100次/分時自動觸發二次評估”的規則,形成閉環防控。
白墨青在系統中確認干預方案后,3床智能輸液泵已按新劑量調整推注速度,護士站任務欄自動生成“2小時后復查凝血功能”的提醒。“這相當于給每張病床配了一個不眠不休的‘風險觀察員’。”他感慨道,在基于AI原生醫院系統的智能病情監測場景下,醫生從“被動應對并發癥”轉為“主動攔截風險”。
“在AI病情監測場景中,我們通過破解傳統醫療‘數據治理’與‘算力供給’難題,為病房筑起‘智能防線’。”康波解釋,該場景背后,無損式數據融合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不改變醫院原有HIS、LIS等系統架構的前提下,通過統一接口讓床旁監護儀、智能輸液泵等設備的實時數據實現跨系統流動,使得1000張病床的20余項指標得以集中抓取分析,徹底打破了“數據孤島”。
“三算合一”接力式算力支撐高頻次評估。邊緣算力負責設備端數據實時采集,如心率異常時立即觸發二次評估;本地算力支撐每天3次全量病床風險模型推理,保障評估效率;云端算力持續優化模型參數,提升風險識別精準度。
而AI原生醫院系統的自主決策能力,更讓系統能自動判斷風險等級,觸發預警與干預建議,實現從“被動等待查詢”到“主動防控風險”的質變。
“以風險評估為例,AI原生醫院系統可以針對1000張病床,實現1天3次每次超過20項指標的實時精準風險評估,這在以往是很難做到的。”楊萬杰說。
醫院外的“健康監督員”
AI原生醫院系統引發的變革不僅發生在醫院內部醫療場景,更突破物理圍墻,延伸至院外場景。傍晚6點,出院患者陳大爺的手機收到提示:“根據血糖波動曲線,今晚胰島素劑量建議調整為8單位,附飲食搭配推薦。”這條消息來自AI原生醫院系統。該系統已將陳大爺的家用血糖儀數據納入其持續監測范圍。
楊萬杰說,傳統AI醫療場景中,患者離院后便脫離系統監管,病情變化難以及時發現;而現在通過“AI+”可穿戴設備和居家監測儀器,醫院服務半徑延伸至社區和家庭。目前,天津市海河醫院已將近萬名高危慢性病患者納入這種“無邊界”管理模式,再入院率較去年下降20%左右。
“AI原生醫院系統正在重構‘出院’的概念。”楊萬杰說。在基于AI原生醫院系統的院外監管場景下,患者出院后,其診療數據、社區隨訪記錄、居家設備上傳數據能圍繞“人”自由流動,不再被科室、場景割裂。
AI原生醫院系統內置的全交互智能體則讓手機、社區終端等設備成為“健康助手”,助力醫患間無縫協同,實時守護每個人的健康。
康波說:“AI原生醫院方案的終極目標,是讓智能融入醫療全過程,讓優質服務觸手可及,最終惠及每個人的健康。”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