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商業化落地成效初顯 千行百業或迎系統性重構
- 2025年08月28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人工智能+”行動以來,AI賦能千行百業已初見成效。從AI上市公司近期發布的半年報來看,AI產品和服務商業化落地為業績帶來了積極變化。AI技術不僅在許多重要行業扎根,而且深入更多新場景。隨著新政出臺,業內看好下半年AI在我國的巨大市場、在豐富場景中實現規模化應用。
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人工智能+”行動迎來頂層設計。
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人工智能+”行動以來,AI賦能千行百業已初見成效。從AI上市公司近期發布的半年報來看,AI產品和服務商業化落地為業績帶來了積極變化。AI技術不僅在許多重要行業扎根,而且深入更多新場景。隨著新政出臺,業內看好下半年AI在我國的巨大市場、在豐富場景中實現規模化應用。
業績上揚
AI商業化落地成效初顯
科大訊飛今年上半年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09.11億元,同比增長17.01%;銷售回款同步突破百億元,錄得103.61億元,同比增加13.5億元;歸母凈利潤雖仍為-2.39億元,但較上年同期減虧40.37%。
對于業績突破,科大訊飛在半年報中表示,公司積極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的歷史性機遇,保持戰略投入。源頭技術驅動的戰略布局成果不斷顯現,核心業務呈現健康發展的勢頭,TO C業務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其中,科大訊飛AI學習機2025年上半年收入繼續保持翻番增長。
昆侖萬維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37.33 億元,同比增長49.23%。其中,海外收入34.41億元,同比增長56.02%,占收入比重達92.17%,同比增加4個百分點。同時,公司通過提升運營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投資管理,第二季度環比虧損額顯著減少,虧損幅度顯著收窄。
昆侖萬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繼續堅定推進AI業務發展,聚焦大模型與多模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落地,持續加大在AGI與AIGC等核心方向的投入力度。隨著基礎模型能力持續優化及各垂類AI應用產品力不斷增強,商業化落地成效初顯。
虹軟科技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同比增長7.73%;歸母凈利潤8853.61萬元,同比增長44.06%。其中,智能汽車及其他AIoT智能設備視覺解決方案實現營業收入6465.16萬元,同比增長49.09%。
虹軟科技將業績增長歸因于公司深耕賽道,在不斷筑牢AI核心技術底座的基礎上,繼續拓展技術與產品的應用場景,實現整體收入與利潤的持續雙增長。
賦能行業
AI從單點工具變為系統性重構者
亮眼業績的背后,AI已初步跑通了從技術突破到產品打磨,再到落地各行各業的完整鏈條。在AI公司的半年報中,AI產品的行業應用呈現多點開花局面。
拓爾思在半年報中表示,其智能體應用已在金融(消保審查、信貸風控)、公安(辦案偵查、研判分析、筆錄質檢、專刊生成、文章寫作、戰略情報)、政府(政務問答、數字機關、AI 審查、金融監管)、知識產權(專利、商標審查與搜索)、網信(輿情預警、輿情分析、輿情處置)以及特種行業(開源情報、認知域業務)等多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其中不乏多個里程碑式項目。
拓爾思董事長施水才接受記者采訪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當前AI技術擴散已超越單點工具化應用,進入行業系統級重構階段。從業務角度來看,AI技術在各行業的賦能正處于快速推進但尚未全面滲透的階段。在一些數字化程度較高、數據豐富且對效率提升需求迫切的行業,如金融、傳媒、政務等,AI技術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果。在一些傳統制造業、農業等領域,整體還處于探索和試點階段。
在行業賦能方面,科大訊飛在教育、醫療領域具有領先優勢,如教育領域的“大課堂產品體系”持續深化,聲量銷量雙增。AI黑板2025年上半年產品銷量同比增長超150%;2025年數智作業產品方案已覆蓋1700余所學校,服務師生250余萬人。
虹軟科技除了深耕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等主流賽道,還積極開拓AI眼鏡、具身智能等創新場景。在商業化進程方面,公司已與多家AI眼鏡頭部廠商簽約,占據頭部廠商市占率優勢,相關產品方案已在多個標桿項目中完成量產落地。在具身智能領域,公司已與全球知名的民用機器人公司建立技術合作。
AIGC商拍也是虹軟科技切入的新藍海之一,相關產品已入駐淘寶、京東、Shein、亞馬遜等主流電商平臺服務市場,可提供AI試鞋、商品換色、高清改尺寸等功能和個性化定制服務。目前,公司已累計服務中小商家數十萬家,合作頭部服飾品牌客戶300余家。
政策加持
業界看好下半年AI規模化應用
最新發布的《意見》提出加快實施6大重點行動,包括“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鐘俊浩接受記者采訪表示,2025年下半年是中國AI規模化落地的關鍵窗口期,需充分發揮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應用場景豐富的“中國優勢”。通過政策精準引導、場景深度開放、技術協同創新,中國有望在全球AI競爭中走出一條“應用牽引創新”的特色路徑。
“AI賦能產業呈現行業試點加規模復制的態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沈灝對記者說,頭部行業正在快速形成行業標桿案例,進而打磨出可復制的能力,推廣到行業更多企業中。這是當前AI逐漸切入各行業領域的主要模式。
施水才認為,目前,各行各業對AI產品的核心訴求可歸納為“降本、提效、提質、拓界”四大方向。變革的核心是AI通過數據深度挖掘、決策智能化、流程自動化,突破行業傳統瓶頸和效率天花板,創造新的價值分配模式。變革深度取決于行業數據基礎、政策支持與技術適配性。
施水才預計,未來5年,制造業、醫療、金融或率先實現AI驅動的范式革命,而農業、交通等領域的全面滲透仍需突破技術瓶頸與生態壁壘。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