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信業“破壁”之路越走越寬
- 2025年09月25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9月24日,2025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PT展已走過三十余載光輝歷程,如今其不僅是萬兆光網、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競技場,更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見證者,其以最鮮活的場景,詮釋著通信業在人工智能(AI)時代的轉型與突圍。中國通信技術正以堅實的步伐,在AI浪潮中毅然“破壁”,邁向智啟未來的新征程。
9月24日,2025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以下簡稱“PT展”)在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384超節點實體機的指示燈如星群般閃爍,映照出算力與網絡融合的脈動;6G全真數字人讓虛擬與現實間的界限悄然消失;長航時無人機與臨近空間飛艇模型從“云端”落地,勾勒出“空天地海”一體化的通信版圖;機器人與汽車搭載著同樣大模型,有望逐步實現“隔空”對話,預示著智能終端協同步入新的階段。
PT展已走過三十余載光輝歷程,如今其不僅是萬兆光網、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競技場,更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見證者,其以最鮮活的場景,詮釋著通信業在人工智能(AI)時代的轉型與突圍。中國通信技術正以堅實的步伐,在AI浪潮中毅然“破壁”,邁向智啟未來的新征程。
從地面到天空:
通信業的“立體化突圍”
“您看這個參數,上行速率較5G提升了數倍,時延卻壓到了毫秒級。”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展臺上,技術專家手指劃過屏幕上的5G-A網絡拓撲圖。在他身后,自動駕駛網絡的演示屏上,虛擬網絡節點正像神經網絡般自我優化。“過去我們說‘連接萬物’,現在要講‘算聯萬物’。以算助聯、以聯促算,這是AI時代通信業的技術趨勢。”該專家說道。
華為展臺中央的AI to B/C/H全場景方案區,三塊電子屏分別跳動著不同數據:工業互聯網領域,某汽車工廠通過5G-A+AI實現質檢效率提升40%;消費端,支持AI交互的終端用戶數正以每月數百萬戶的速度增長;家庭場景中,全屋智能的響應速度已從秒級降至毫秒級。這些數字背后,是華為“聯接技術+AI計算”融合戰略的落地。5G-A與F5G-A構建的“高速路”,正承載著AI算力的“車流”。
“5G-A不是4G到5G的簡單迭代,而是AI時代的‘網絡剛需’。”華為中國運營商Marketing部部長梁策說,截至目前,全國300個城市已部署5G-A網絡,套餐用戶突破3000萬戶,支持5G-A的終端數量超1億部,樂觀估計年底將達2.5億部。這意味著,5G-A已從商用元年駛入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
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正在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科移動”)的展臺中上演。工程師戴上XR頭盔,遠在千里的虛擬數字人便同步做出微笑、揮手等細微表情,皮膚褶皺都清晰可見。“該終端應用了基于6G分布式智治網絡使能的全息沉浸式通信業務系統。”中信科移動6G架構研究總監熊春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6G端、網、邊算力協同,我們實現了更加逼真的6G虛實共生全息體驗,同時通過實時AI和數據服務等新技術實現全真數字人,創建全新的基于數字人視頻通信的新空間。公司還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和協作,進一步挖掘未來6G網絡和應用技術的潛能。”
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展臺則上演著另一場“跨界對話”。一臺人形機器人揮舞著雙臂,與隔壁陳列著的汽車搭載著同樣的大模型。“明年,這樣的機器人將進入我們的門店,未來有望與汽車進行交互。”長安汽車展臺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長安汽車正從汽車公司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汽車、機器人、飛行背包,未來都將在同一個大模型下“對話”,而這離不開通信技術的支撐。“沒有低時延的5G-A,就沒有終端間的‘無障礙溝通’。”
在不遠處展臺上,一艘銀白色的飛艇模型,吸引了無數觀眾抬頭拍照。原來這是臨近空間飛艇的模型,實物則是長度超過100米的“空中巨無霸”。臨舟(寧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舟科技”)市場部總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大集成攻關項目產業委員會專家傅永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該飛艇是應急通信高空平臺系統的支撐平臺,未來預計可提供手機覆蓋半徑60千米,專業終端覆蓋半徑200千米的綜合通信服務,可以為2萬用戶同時提供語音、圖片和視頻傳輸服務。”
他指著飛艇腹部的通信艙稱:“在陸地偏遠區域、海洋漁區等傳統地面基站難以覆蓋的地方,它就能‘飛’過去。如果發生地震、洪澇等大災,它有望是第一支恢復通信的‘空中力量’。面向6G時代,臨近空間飛艇更是空天地一體化通信的又一重要支撐平臺,在局部重點區域大容量應急通信服務方面,甚至比低軌衛星更具有針對性和發展潛力。”
據了解,這是臨舟科技首次參加PT展,相關的產品首次向全球民用市場開放,目前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公司已經研發了臨近空間飛艇、大型地面系留飛艇、太陽能無人機、單兵系留通信系統等多款平臺性產品,建成130余畝的臨空飛行器產業園,具備大型無人飛艇、中小型無人機批產能力,并構建了自主可控產業鏈。
從技術到產業:
數實加速融合
漫步展館,記者看到“融合”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中國電信展臺,工業質檢大模型正與產線設備實時聯動,屏幕上顯示著某電子廠的質檢數據:缺陷識別準確率得到大幅提升;中國移動的5G-A智慧礦山沙盤前,無人礦卡在模擬礦區中自動避障,觀眾可通過VR設備“坐”進駕駛室,體驗遠程操控;中國聯通的AI安全平臺則實時監測著網絡攻擊,一旦發現異常,防御系統便在毫秒內啟動。這些場景背后,是通信業從“流量經營”向“體驗經營”的深層轉變。
“過去運營商賣的是‘流量包’,現在要賣‘體驗保障’。”在中國移動的“5G-A+AI”論壇區,一位專家的話引起共鳴。他表示,隨著消費者對體驗的需求升級,運營商正通過端網云協同,構建“數智底座”。例如,針對AI時代的大上行需求,運營商通過優化頻譜組合、加速技術創新,為多模態交互提供支撐;針對工業互聯網場景,邊緣計算與算力資源布局讓終端感知、網絡傳輸與云端算力無縫聯動。“最大化資源利用效率,這才是數實融合的核心。”他說。
但轉型并非一帆風順。在“AI+制造”領域,幾位業內人士正低聲討論:“AI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算力,而算力中心的能耗問題如何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高,通信業如何提供普惠性服務?”這些問題,折射出數實融合過程中的現實挑戰。
一位參展企業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技術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技術落地、讓企業用得起、用得好,才是更關鍵的‘破壁’之戰。目前,行業頭部力量正從三個維度協同發力:一是降低應用門檻,通過模塊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讓中小企業無需投入巨額研發成本,也能‘拎包入住’數字化轉型;二是構建生態協同,運營商、設備商、行業龍頭共同搭建開放平臺,共享技術能力與市場渠道,避免重復建設;三是強化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一方面積極響應‘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政策,爭取試點補貼與稅收優惠,另一方面探索‘按需付費’‘效果分成’等商業模式,讓企業從‘不敢投’變為‘投得起、賺得到’。”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實體經濟,已成為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而通信業正是這一引擎的‘輸油管’。”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作為中國信息通信產業的“風向標”,PT展已走過三十余載。本屆展會以“數實融合新引擎 智啟未來新動能”為主題,近300家企業將展示從基礎設施到終端應用的全鏈條創新。除了華為、中信科等龍頭企業,啟科量子、循態量子等企業帶來的量子通信成果同樣吸睛。量子密鑰分發設備、量子加密通信終端,讓觀眾看到了“絕對安全”的未來通信圖景;“空天地海”一體化應急通信保障專區,通過模擬災害現場,展示了飛艇、無人機、衛星協同通信的全過程;低空經濟專區更是熱鬧非凡,無人機物流、空中出租車等模型,讓觀眾仿佛置身未來城市。
未來,展臺上閃耀的技術與產品,將有望走出展館,融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成為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中國通信業的“破壁”之路,正越走越寬。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