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消費者擔心的預制菜,出路何在
- 2025年05月18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近些年,伴隨著“白領經濟”“單身經濟”的興起,以及“外賣經濟”“懶人經濟”的逐步火熱,堂食和外賣成為了預制菜的主舞臺。在預制菜供不應求的黃金時期,不少企業精準把握市場機會,紛紛上市預制菜,一時間風頭無兩。
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即拆即食、省時省力的預制菜正大跨步邁向我們的生活,頻繁出現在各個飲食場景,對于餐廳、外賣商家而言,使用預制菜能幫助其降本增效,讓生意得以延續。
然而,學生家長抵制預制菜進入校園、“3·15”晚會曝光預制菜梅菜扣肉的原料竟是劣質糟頭肉、消費者吐槽某些商家在使用預制菜時不進行公示或標明……接連爆出的預制菜負面信息,造成了消費者對預制菜食品安全的擔心,引發了消費者對商家在使用預制菜時是否應該告知或標明的廣泛討論。為推動預制菜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完善預制菜相關標準體系勢在必行。
預制菜市場潛在退潮
近些年,伴隨著“白領經濟”“單身經濟”的興起,以及“外賣經濟”“懶人經濟”的逐步火熱,堂食和外賣成為了預制菜的主舞臺。在預制菜供不應求的黃金時期,不少企業精準把握市場機會,紛紛上市預制菜,一時間風頭無兩。
可是“花無百日紅,商海沉淪無定數”,有關預制菜的負面輿情接二連三,加之多家餐飲企業紛紛關門閉店,使眾多預制菜企業面臨困境??v觀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在營收規模前十位的預制菜概念上市公司中,僅有絕味食品一家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率達到了正值,新希望、龍大美食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甚至跌破了-100%,如此表現似乎并不盡如人意。
數據顯示,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呈逐年擴張趨勢,并有望在2026年突破10720億元,但是預制菜市場增速卻在逐步放緩。2024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同比增長率為35%,而這一數字將在2026年跌至18.3%。
而且,“預制菜是個萬能筐,酸甜苦辣啥都能裝”的說法其實并不準確。2024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預制菜范圍。
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就《通知》答記者問時表示,預制菜也稱預制菜肴,其范圍應當兼具預制化和菜肴的特征。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未經烹制的凈菜類食品,屬于食用農產品,不屬于預制菜;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面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主食類產品不屬于預制菜。
《通知》的出臺,將預制菜的定義作了進一步細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劃清了凈菜、中央廚房、預制菜的界限。
消費者擔心食品安全
一茬接一茬的負面信息將預制菜推向風口浪尖,使其成為眾矢之的。
“談預制菜而色變”現象的背后,無不與消費者擔心食品安全問題、不滿商家使用預制菜未告知消費者存在著關系。有消費者認為,自己在飯店用餐圖的是“一分價錢一分貨”,自己吃的是預制菜,卻被商家按照現做現炒的價格收費,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調研報告顯示,近八成的消費者會主動搜索預制菜相關信息,超過五成的消費者會通過閱讀產品標簽和說明、咨詢專業人士來確保自己吃到的是安全健康的預制菜。從消費者對預制菜食品安全問題擔心的方面來看,添加非法添加劑、食品衛生問題、食材原料處理過程中的交叉污染以及使用劣質或變質的食材和原料成為了消費者最擔心的幾個問題。
預制菜食品安全關乎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國樽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李巖稱,若企業存在使用劣質原料、虛假標注生產日期等行為,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相關規定,可沒收其違法所得、吊銷許可證,并處以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若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可能被責令召回,企業則將面臨停業整頓,甚至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企業行為構成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或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直接責任人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此外,消費者可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主張“退一賠十”,最低賠償1000元的規定進行維權。
除了對預制菜食品安全的擔心之外,消費者也對商家使用預制菜卻不告知不標明的行為頗為不滿。
“我覺得我的知情權被侵犯了。”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梁女士告訴記者:“每次去餐廳用餐或者點外賣時,即使商家宣稱菜品是現做現炒,但我還是會忍不住猜測商家是否拿預制菜糊弄了事。其實,我真正反感的并不是預制菜,而是商家在使用預制菜時不予告知或者標明,這種做法讓我有種被蒙在鼓里的感覺?!?/p>
預制菜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麗紅律師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的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第二十條規定了經營者的告知義務,即“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此外,經營者也可能因為違法行為而被行政處罰,如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宣傳“現做現賣”實為預制菜,構成虛假宣傳,處20萬至100萬元罰款;情節嚴重的可吊銷執照。
為健全預制菜標準體系、推動預制菜市場有序健康發展,馬麗紅建議,第一要從制定專項標準入手,建議出臺《預制菜生產加工規范》,明確原料、工藝、標識等要求。第二,應強制信息披露制度,保護消費者知情權。通過修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要求餐飲環節顯著標識“預制菜”、標注中央廚房名稱及保質期。第三,建立追溯體系,依據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推動預制菜全流程電子追溯,納入“一品一碼”監管。第四,加大懲戒力度,對惡意違規行為適用食品安全法關于“從業禁止”的規定,并探索消費者集體訴訟機制。第五,可以探索地方立法試點,比如鼓勵預制菜產業大省先行制定監管條例,探索規范化管理的具體實施方案。(法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