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華”“稻香村”等商標爭議不斷 公眾期待理性判決
- 2020年10月29日來源:sohu
提要:近日,一份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判決書在網上流傳,榮華餅家有限公司申請注冊“香港榮華”商標歷時12年,在被原商評委及兩審法院多次駁回后,終于獲得了最高法的定性。
近日,一份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判決書在網上流傳,榮華餅家有限公司申請注冊“香港榮華”商標歷時12年,在被原商評委及兩審法院多次駁回后,終于獲得了最高法的定性。
香港榮華作為1950年成立的餅家公司,在成立的幾十年里,使用著“榮華”商標,最早的時候并沒有商標保護的意識,沒有在中國內地申請注冊“榮華”商標。而順德榮華,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使用“榮華”名號,到90年代有了商標保護意識,并且通過合法程序取得了注冊商標的使用權。當香港榮華意識到商標的重要性,“榮華”商標已被注冊,對此,香港榮華對順德榮華提出了訴訟,至今二者的官司已長達21年。
近年來,知名品牌、老字號商標注冊爭議案件頻現,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便是“稻香村”商標案件,案件主體是蘇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稻”)和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稻”)。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著名知識產權專家李明德教授在談及南北稻香村糾紛時曾說:“首先要尊重歷史沿革,尊重商標注冊的順序,尊重北稻曾從蘇稻那里獲得過的“稻香村”注冊商標的許可協議,明確各自商標的歸屬權?!?/p>
兩家稻香村,誰歷史更久?
據公開資料顯示,蘇稻創始于1773年,當時叫“稻香村茶食糖果店”,是“稻香村”品牌和字號的創始者。歷經清朝、民國、新中國各個歷史階段,創始至今已持續經營247年。同時,蘇稻有著清晰的技藝傳承譜系,稻香村糕點制作技藝至今已經傳承至第六代。
關于北稻的歷史有兩種說法。按照北稻官網和百度百科所述,北稻誕生于光緒年間的公元1895年。當時,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前門觀音寺創建“稻香村南貨店”,是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店,后來因多種原因于1926年關張,但稻香村在北京開創的南味食品派系傳承下來,1984年,這個派系的第五代傳人劉振英籌建了北京稻香村。
歷史專家查閱資料后發現1984年劉振英創立的北京稻香村和清末民初的北京“稻香村南貨店”沒有任何傳承關系。因為“稻香村南貨店”關張時,劉振英才5歲,不可能在那里工作,其傳承人、技藝等都不存在傳承關系,完全是一家“新店”。
商標注冊,誰申請在先?
據了解,蘇稻于1982年、1988年分別申請注冊了“稻香村”商標,在商標國際分類的第三十大類3006小類,包括餅干、果子面包和糕點。北稻于1996年申請注冊了“稻香村”商標,在第三十大類3007小類,包括餃子、元宵等。2003年至2008年期間,蘇稻兩次授權北稻使用糕點類“稻香村”商標。可見,北稻是認可“稻香村”這個商標是從蘇稻處獲得的。然而,2008年北稻開始申請注冊“北京稻香村”商標,并最終在2015年注冊成功。
事實上,其它“地域名+稻香村”的商標注冊申請均因蘇稻有糕點類“稻香村”商標在先權而被駁回。蘇稻稱,已經依法對糕點類“北京稻香村”商標提起無效訴訟,案件在審理中。
業內人士表示,公平、公正地解決南北稻香村商標之爭,對老字號品牌、食品行業更好發展,乃至中國品牌參與國際競爭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著名知識產權專家劉春田教授在《法律適用》雜志2019年第3期《知識產權司法的大國重器》一文中對關于同案不同判引用稻香村案例時說:“‘稻香村’可謂食品界的‘同仁堂’,清、民國、新中國三朝老店,譽滿天下。處理該案,法官需要的人格與精神素養再簡單不過:良知居心,神明當頭。首先是事實不難弄清?!鞠愦濉l跡于清乾隆年間,200多年從未中斷,從未易主。當下的兩家‘稻香村’商標使用者,誰是首創,誰是搭車,孰先孰后,誰是香火不斷的擁有人,誰是渾水摸魚,利用超法治手段攫取‘名分’的偽權利人,誰是老實本分的生意人,誰是欺世盜名的‘套利者’,誰是合理合法的權利人,誰是張冠李戴的攪局者......歷史淵源,來龍去脈,如同和尚頭上的虱子,一清二楚。處理該案基本的專業素質也簡單明了:無非歷史的眼光,大局觀念,加上基本的是非分辨。因此,在一個尊重歷史,尊重事實,法治清明,知識產權法制基本完備的國度,處理本案要考驗的不是法官的‘專業素質’,而是他們的人格、精神素養與職責擔當。對此案,社會公眾期待一個理性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