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品牌資訊>正文內容
          • 漢騰汽車·車風景之旅:探源鵝湖文化 秀美江南印象
          • 2020年04月24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離開書院,我不禁感慨萬千,時光荏苒,一躍千年,物是人非。發生在南宋的兩次“鵝湖之會”構成該書院有別于其他書院的最大特色,亦成為鵝湖書院文化的精神源流。這里崇尚自由、開放、包容的精神,以及倡導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被代代傳承,更應在今天被大力弘揚。

          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

          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

          漢騰汽車·車風景之旅的第二段旅程,我們來到了江西鉛山縣的鵝湖書院。鵝湖書院位于上饒鉛山縣鵝湖鎮的鵝湖山麓。整個書院建筑群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以中軸線開展,縱深進次為典型中國古代建筑布局。古時的鉛山縣是閩、浙、贛三省的水陸交通要道。鵝湖山為武夷山之余脈,因“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蓄鵝,其雙鵝育子數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鵝湖”。唐大歷中,有大義智浮禪師結庵峰頂,后移臨官道,以山得名而稱鵝湖寺。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設書院于鵝湖寺,朝廷賜額為“文宗書院”。明景泰五年(1454年)書院更名為“鵝湖書院”。

          從上饒市中心駕車約四十分鐘就到了鵝湖書院。由于疫情關系,一路上車流量相對不大,加上春雨季節,大地萬物復蘇,道路兩旁樹木嫩綠的葉子,也讓我們更加心曠神怡。這次我們選擇的座駕依舊是漢騰V7,MPV車型在空間上先天的優勢,讓我們一行6人絲毫不用擔心坐不下的問題,而且還能各自找到舒適的坐姿。

          臨近書院,我們路過一片油菜花海,由于現進入4月中旬,油菜花基本已經凋落變成了油菜籽,今天看到的只能是零星幾點了。不經意間,讓我們印入眼簾的還有路邊的小溪流水的美麗景致。

          很快,我們到了書院的停車場,停車場后面別致的涼亭聳立在林蔭小道旁,樹上小鳥聲和滿園的春色,讓人如癡如醉。

          購買門票后,我們直接進了鵝湖書院大門,書院大門在東側,門額上書有“鵝湖書院”字樣。書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來,幾次兵毀,又幾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整修和擴建工程規模最大。書院歷經數百年,風貌依舊,格局完整,原狀留存,是書院實物遺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處。院內設有“鵝湖之會與鵝湖書院”、“辛棄疾與鉛山”等固定的展覽、陳列,接下來就走進這片具有文化氣息的古代書院。

          跨進大門幾步,很快就被寂靜安祥的書院氛圍所感染,整個身心都已溶化在那足以忘掉一切的安謐和靜止之中。進去,右拐朝北,是書院的頭門,頭門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門前兩側立柱上撰有楹聯“江右乃人才淵藪,鵝湖鐘川岳英靈”。門口東西兩側各有抱鼓石一座。大門上懸“敦化育才”四字匾額。兩側楹聯為“鵝從天外飛來,藏修游息,返本開新,人文化成彌宇宙,湖自地心涌現,吞吐涵容,承先啟后,書院論道習貫古今”,為康熙年間巡撫白潢所題,是保存完好的書院禮儀建筑群。

          跨過頭門,眼前的便是書院石牌坊。矗立于泮池與頭門之間,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正面額匾為“斯文正宗”、背面額匾為“繼往開來”。整座牌坊高大宏偉、樸實壯觀,為四柱三間五樓式的門樓式石牌坊。四方柱南北方向上用八個青石抱鼓石緊撐,寓意每個學子學有所成,學有所能。最頂端正中有一錢芯寶葫蘆石雕,其南北面分別為彩帶束縛的“朱筆”和“香囊”,寓意書院乃“書香”之地。牌坊每層樓閣上還雕有大大小小的鯉魚十八尾,細細看去,形象各異,尾尾逼真,栩栩如生,寓意著學子們“鯉魚跳龍門”。

          緊貼牌坊之后上三級石階便是泮池和跨池而過的單孔狀元石拱橋。泮池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碑亭,里面石碑上的字大多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泮池以南是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建筑格局為六榀五間,額上懸”道學之宗“匾,再進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講堂,為三開間敞廳,中常版壁前設有講臺,兩側壁書有”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仿朱熹字體,站在這里,仿佛還能領略到歷代大儒們引經據典,傳道授業的風采。

          沿著儀門繼續往里走就是御書樓,位于書院南端的最高處,匾額為”窮理居敬“,聯為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康熙皇帝的這副對聯把和朱熹有關的兩個鉛山名勝巧妙的摻合在一起。一聯一匾,讓這座稱為御書樓的建筑和一位封建君主崇文尚教的故事流傳至今。

          順著瀏覽順序,我們到了四賢祠,鵝湖書院的建造緣于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鵝湖之會”,鵝湖之會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鵝湖寺舉行,會議組織者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呂祖謙,應邀出席的有朱熹、陸九淵和陸九齡等人,這是中國哲學史和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辯論會,也是我國學術史上最早的著名會講之一,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他對促進書院會講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我國古代文化學術和哲學的發展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鵝湖之會歷時三天,是一次“理學”與“心學“的激烈交鋒,八百年來,書完屢廢屢興,基址無改,風貌依舊,到清朝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書院重修,他的建筑格局保留至今,這在全國著名書院遺存中尚不多見,更是研究書院歷史的珍貴資料,這里的每一間房舍,每一塊碑刻,甚至每一棵古木,都深含著雋永的文化品位。現在,它已被列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到鵝湖之會,在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愛國詩人辛棄疾約朱熹,陳亮相會于鉛山,商談世事和學問,朱熹因故未來,而辛陳二人,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這樣一段歷史把鵝湖書院,峰頂禪寺,觀音寺,瓢泉,辛棄疾墓等全部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罕見的名人名事名學的文化景觀。

          離開書院,我不禁感慨萬千,時光荏苒,一躍千年,物是人非。發生在南宋的兩次“鵝湖之會”構成該書院有別于其他書院的最大特色,亦成為鵝湖書院文化的精神源流。這里崇尚自由、開放、包容的精神,以及倡導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被代代傳承,更應在今天被大力弘揚。歷經千年,鵝湖書院仍以端莊古樸的姿態屹立于鵝湖群山的懷抱之中。千古乾坤唯此理,至今山水有余光。



          責任編輯:周錦秀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