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闊:做最壞的打算,活下去才是王道!
- 2020年02月13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有創業者站出來感慨,“出來哭窮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其實真正的小微企業,如果扛不住了,基本什么也不會說,默默的就關門了事。”
真正難的企業,可能悄悄就死掉了。
繼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發聲5天獲得4.3億銀行授信后,昨夜,前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寫了一篇文章刷屏。
有創業者站出來感慨,“出來哭窮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其實真正的小微企業,如果扛不住了,基本什么也不會說,默默的就關門了事。”
那一位位還沒發聲的老板們,不是不苦,而是他們很明白,“有問題的是大環境大氣候,瘟疫不過雪上加霜,短期措施不可能把冬天變成春天。”
“就像對9點半已經停止心跳的李文亮大夫又采取了幾小時的搶救一樣。他們選擇沉默,因為他們想聽到的是‘春天的故事’,而不是誰慷慨地給他們報銷了ICU的費用。”
是啊,人們期盼著“春天的故事”,但眼下最迫切的是活下去,活到市場開放,現金流好轉的那一天。
不想死,那么就只能自救。
一片哀嚎之下,企業該如何自救?在已經來臨的裁員潮中,個人又該如何自救?
2月10日,投中網與PropTech研習社舉辦的第三期線上Vtalk沙龍,聚焦黑天鵝事件里的中小企業,探討他們的自救之道。
本期沙龍,我們邀請到了58科創集團董事長吳闊,優客工場、共享際創始人毛大慶,太庫科技全球CEO唐亮共話中小企業紓困之道。
對于最為敏感的“裁員”話題,毛大慶沒有回避,直言裁員也要有方法論,“裁員并不是一個新玩意,但是不可裁了以后把自己給裁殘了。”
對于絕大多數企業面臨的共同困境——不開工就沒有現金流,吳闊建議“在危機的面前,還是把原有的存量客戶放到第一位去做,聚焦老客戶,活下來才是王道。”
更重要的是:不管復不復工,都不能停止思考。
談裁員&復工:不復工也不能停止思考切記不可裁員把自己裁殘
復工第一天,新潮傳媒宣布減員500人,K歌之王宣布破產。
談及裁員,毛大慶表示,無論是什么行業,裁員都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做法。
“我并不排斥裁員,但裁員這件事要有一定的邏輯和考量。裁員并不是什么新的玩意,在經濟退縮時,可能大家都要在人力成本上去做一些節省,但是切記不可裁員把自己裁殘。”毛大慶稱。
58科創集團董事長吳闊主張企業應有內生淘汰機制,針對疫情大規模裁員不可取。當然,“如果實在是資金不夠的話,你沒辦法,還是得優化,要不然公司活不下去。”
那什么樣的員工容易成為被裁的對象?
毛大慶表示,有專業能力的人,在崗位上能干實事的人,一專多能的人,無論是在創業公司、上市公司還是大公司,這三類人永遠都是被大家所需要的。
截至2月10日,全國近七成的城市已經允許開工。然而,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復工還差很遠。
吳闊呼吁企業盡快積極復工,否則得不償失。“時間不等人,已經立春了,馬上就到夏天了,如果你還在家里省半個月的工資,以調假的方式,最后這個市場的機會沒有了。”
那等待復工期間,中小企業可以著手做哪些準備?
毛大慶表示,不復工或者局部復工的期間,大家不能停止思考,要做好復工以后快速恢復的準備。
在毛大慶看來,在疫情期間企業可以從三個方面自我審視:一是成本節省,最大極限降低到什么程度;二是人力或職能部門是否過于臃腫,可以再瘦身;三是再提高運營效率,即在生意相對清淡的過程里,做好練兵的工作等。
“早晚讀書”創始人李國強近日也發布內部信稱,“居家是對抗疫的貢獻,但中小企業活下去才是對社會的貢獻。”疫情之下,中小企業要如何活下去?
談“自救”: 現金撐不過半年 亟需開啟緊急節流自救
中小企業“自救”其實最簡單來講無非就四個字,開源節流。
“開源”,即業務轉型,改善企業自身造血能力,加強融資能力,拓展銀行授信,求助股東等;“節流”即控制現金流,嘗試“慢付快收”等。
上述手段無一不是為了增加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量。而現金流,是中小企業經營的命脈。
吳闊表示,在疫情危機下,創業公司控制現金流很重要,現金流的管理是保證企業能夠活下去的重中之重。公司需要根據疫情的情況調整公司經營目標,盡量做到收入最大化,費用最小化。如果現有的現金活不過半年的話,建議大家都可以開啟緊急的節流自救措施。
節流方面,吳闊建議暫時擱置從0到1的創新業務,危機面前還是把原有的存量客戶放到第一位去做,聚焦老客戶,活下來才是王道。
唐亮表示,從現金流的角度,企業可以嘗試延期的支付,各種折讓的出貨,各種減支,在“慢付”之外可以有“快收”,有低價的回收、賣掉應收、求助股東、增加投資等。
開源方面,毛大慶表示優客工場年初推出了「Together,Stronger」合伙人計劃,旨在承接市場上經營困難的單體項目,目前思微聯合辦公(坂田店)已經納入優客工場版圖。
“我們也預計災情過后有一些中小的聯合辦公,包括一些孵化器可能也是獨木難撐,我們愿意通過我們品牌平臺在各城市發展更多的合伙人,讓大家加入到平臺上,一起來抱團取暖。”毛大慶稱。
站在開源的角度,唐亮認為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可以發揮靈活機動的優勢,有很多顛覆式的創新往往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除了企業想盡辦法開源節流,目前各地政府推出的政策對于企業來說管用嗎?
昨夜發文叫苦的前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稱,目前出臺的政策對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基本沒什么作用。那么沙龍現場的三位嘉賓如何看待呢?
談紓困政策: 扶持力度空前 落實還需時間
吳闊表示,我們一直是保持著高度積極的推動與同步,一方面內部積極制定應急、測算方案,在控制成本的同時,針對疫情持續2個月、3個月我們該怎么做?5個月我們要怎么去面對,不能單靠政策,另一方面對外積極溝通政府,做到第一時間同企業的實質性反饋,更人性化,將心比心。
我們部分城市都已經與政府取得了政策,實施了疫情針對企業的服務費減免措施。與企業共生,我們不是國有企業,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平臺最大的能力積極去溝通。最終,市場問題還得靠市場解決,問題的根據在市場。
毛大慶表示,這次紓困政策扶持力度之大、出臺速度之快,確實也是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但現在感覺這些政策還是存在著一些實操和落地的問題。
毛大慶認為,推遲、減免稅收對緩解今天企業所面臨的困難沒有直接作用,五險一金遞延可以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產生一些作用。同時,地方上現在執行的力度還是比較低,雖然有政策出臺,但一些部門沒有得到明確的指示,在執行上尚有待落地。
至于企業的房租成本減免,目前給到的政策是減免一個月或者幾周。但從上游對于下游的影響,在疫情過后,實際上產業恢復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現在如果說是減免一個月或者幾周,實際上是難以解決企業真實的困難。
此外,無抵押物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的企業獲得新增貸款額度的能力還是比較弱,這些在執行落地上,恐怕還不像我們在文件上看見那樣的快。
但毛大慶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也表示理解,“這些新政出來時間都比較低短,也比較倉促,真正執行落實到企業身上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人們常說危中有機,實體經濟也是如此。在此次疫情中,哪些企業反而發現了一些新的機會?此次疫情催生的新機會和17年前非典時期有何不同?
談新機會: 危中取機 線上轉型或許是一條出路
每次危機之后都會誕生大公司,危機會讓錢繼續往更安全、長得更快的地方聚集,這會是一次系統性洗牌。58科創集團董事長吳闊表示,作為創始人,應穩住自身與團隊心態。以下有幾點建議:
第一,立即開展全員就地工作,為疫情之后積蓄勢能,這就是一場大考,控制疫情只是其中一個小題,快速恢復生產、保障員工利益,最終讓企業經營回到正常高速運轉的水平;
第二,讓全員盡快進入工作狀態,全員營銷,聚焦客戶,實現增長;
第三,創新業務模式,可多維結合,進行線上創新化業務模式;
第四,企業自身一定要成立防控小組,從上到下關心全員身心健康,讓員工對公司有信心,信心比黃金重要;
第五,調整組織結構很多創新來自于發揮于員工的積極性,我們要讓每一個員工變成火車頭,而不是車廂。因為危機,是你趕超同行的最佳時刻。
對于每一個中小企業、每一位創業者來說,除了提高對疫情和行業的認知力以外,還需要有一個很強大的心力。把每一次危機,都當作一次歷練,團隊和組織形態要隨時做更好的迭代和優化。
危機時期,是危也是機。非常時期正是推動組織變革、組織進化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