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巡視組出馬:國家電網終將揮別千億魯能
- 2020年04月03日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提要:隨著國家電網的退出,魯能龐大的資產,到底會流向何處?國家電網在3月份公布的巡視整改材料中表示,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務,積極與國資委匯報溝通主要思路,促請國資委明確整改工作方向,按照國資委意見進一步完善退出和轉型方案,加快推動整改工作。
誰的魯能?現在又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3月下旬,中紀委在官方網站上公布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作為45家被巡視單位之一,國家電網在巡視整改材料中表示,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至此,國家電網揮別魯能集團將進入倒計時。
千億級的魯能,將何去何從?央企退地,如何保證國有資產不會流失?
生不逢時的努力
作為電力輸運保障的共和國長子國家電網,與隱形的地產巨無霸魯能之間,一開始或許就是一個美麗而殘酷的錯誤。
2010年,在經過了4年眼花繚亂而又費盡心機的操作后,國家電網終于如愿將魯能集團收入囊中,成為了后者的股東。
但令國家電網始料不及的,一場意外的風波首先給了國家電網一個當頭棒喝。
2010年3月15日,北京土地市場一天出了3個地王,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央企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的北京世博宏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擊敗了綠地集團,奪得當年北京地王,一時間輿論嘩然,“造兵器的造地王”、“央企造地王”等話題迅速風靡全國。
為此,2010年3月底,國資委開出白名單,除保利集團、華潤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國建筑等16家在白名單中的央企可以繼續從事房地產業之外,其他不在白名單中的78家央企必須限期退出。
隨后,不在白名單中的央企陸續開啟退地行動,但整整十年過去,78家央企的退出依然進退不一。尤其是對于煞費苦心的國家電網而言,由于不在白名單之列,剛剛到手的魯能很可能又要得而復失。
但很快,這一風波就迎來轉機。
2011年,國資委有關負責人公布,可以從事房地產業開發的央企白名單數量由16家擴容為21家,國家電網等5家央企位列其中。當時公布的理由是,魯能集團開發地產時間較早,而且業務規模較大。
自此之后,拿到入場券的魯能集團作為國家電網的全資子公司,在地產業高歌猛進。
直到今年3月,在中紀委公布的巡視整改材料中,國家電網表示,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務。
至此,魯能集團再一次前路未卜。
千億魯能今安在?
所謂懷璧其罪,那么,魯能的體量,究竟有多大? ? 官網信息顯示,魯能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核心業務聚焦地產、能源兩大板塊,魯能擁有29年城市開發經驗,布局全國23個省市區,累計開發建筑面積1300萬平米。當前,魯能專注于跨界資源整合和價值鏈條集成,大力發展商業、文旅、體育、健康、科技、美麗鄉村、民生7大創新型產業體系,打造龐大的產業生態鏈。
在地產界,魯能一度被稱作隱形的地產霸主。沒人說得清,魯能集團到底有多少家底。
行業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6年,魯能集團實現了646.7億的銷售業績,位列中國房企銷售業績第18名;2017年,魯能集團的業績再次提升,實現銷售額881.7億元,不過其行業地位卻出現了下降,降為全國第22位。
總體而言,2017年時,魯能集團的業績規模不容小視。但此后,突然之間,魯能集團就從各大行業排行榜中消失了。
我們只能從魯能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平臺廣宇發展的信息中大致窺測出魯能的體量。據廣宇發展日前公告,2018年,魯能集團的營業收入為491.9億元,凈利潤45.2億元。2019年前11月,魯能集團的數據有所異常,其中,魯能營業收入為265億元,凈利潤49.98億元。整體看,魯能2019年營收規模下降很大,但是利潤反而呈現出增長的勢頭。
廣宇發展也呈現出這種變化。此前廣宇發展的快報顯示, 2019年營業收入229.87億元,相比2018年的270.6億元下降15.04%,利潤總額41.44億元,相比2018年的34.29億元增長20.84%,同樣也是營收規模下降利潤上漲。
從兩者之間數據的變動,并結合雙方之間近年來的關聯交易以及之前魯能集團所作的承諾來看,天哥的基本判斷是,如今的廣宇發展可以說是大半個魯能,換言之,在最近這兩年的發展中,盡管仍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和儲備,但是魯能已經有些今非昔比。
2020年的數據能進一步印證上述判斷。2020年前2月,魯能集團營業收入只有19.7億元,凈利潤只有7773萬元。與此前的數據相比,如今的魯能已經大打折扣,但綜合考慮疫情的影響,魯能的資產依然具備較大的變現潛力。
國有資產會流向何處?
隨著國家電網的退出,魯能龐大的資產,到底會流向何處?
國家電網在3月份公布的巡視整改材料中表示,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務,積極與國資委匯報溝通主要思路,促請國資委明確整改工作方向,按照國資委意見進一步完善退出和轉型方案,加快推動整改工作。
這顯示出,目前,對于國家電網退出魯能的方案,形勢仍不明朗。
此前,在央企退地大幕中,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的世博宏業房地產公司就將旗下的地王項目轉讓給保利集團,這或許是眾多方式中可以考慮的一種方式。
當然,不管是誰接手,首要的還是要摸清魯能的家底。
天哥認為,在這一基礎上,為了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決定受讓方和轉讓價格的時候,必須公開公正,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考慮采用公開招標等方式進行轉讓。總體而言,既要確保轉讓具備可操作性,更要做到完全合法合規。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