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山教育去年收入不足40萬 轉型OMO是自救還是講故事?
- 2020年07月03日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李春蓮
提要:作為典型的線下教育機構,大山教育受疫情影響嚴重。公司2020年前4個月營收6198萬元,較上年同期的1.09億元下降43.2%;實體課堂輔導時數下降48.2%,在線課程輔導時數同比下降83.6%。
又有一家線下教育企業即將登陸港交所。近日,大山教育通過港交所聆訊,離港股上市又進一步。
6月30日,大山教育發布公告稱,將于6月30日至7月6日招股,公司擬發行約2億股股份,其中公開發售2000萬股,國際發售約1.8億股,每股發行價1.25至1.75港元,每手2000股,預期將于7月15日上市。
據了解,大山教育為河南省K12教育培訓機構,主要在鄭州從事中小學課后輔導服務。
主要收入仍來自線下,線上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的大山教育,將自己定位為“OMO課后教育提供商”,但其2019年線上課程收入卻不足40萬元。疫情之下的線下機構面臨諸多困境,不少企業開始探索OMO模式(線上線下融合),但線上線下融合并非易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線下轉線上主要是想留下以前線下的資源,不要讓學生流失,但這個過程中,能不能保證質量是關鍵。此外,家長是否還愿意孩子繼續在這樣的平臺學習,是另一個變數。
在VIPKID的教育部門工作過2年多,擁有超過5年線下從業經歷的李世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從線下轉線上,一定是有學習成本的。比如說服務,線上機構已經花了很長時間去做精細化和標準化的服務體系,但線下機構固有的服務模式很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替代。”
根據公告,此次大山教育港股上市的募資區間為2.5億港元-3.5億港元。大山教育擬將股份發售所得款項凈額用于以下用途:約60.0%將用于擴展業務及自營教學中心網絡;約30.0%用于擴大集團于中國的地理據點及營運規模;約10.0%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線下學費收入是大山教育核心的收入來源,目前,大山教育有80個自營教學中心。該公司曾于2016年12月份在新三板掛牌,但之后于2018年6月份終止了掛牌。
作為典型的線下教育機構,大山教育受疫情影響嚴重。公司2020年前4個月營收6198萬元,較上年同期的1.09億元下降43.2%;實體課堂輔導時數下降48.2%,在線課程輔導時數同比下降83.6%。
有不愿具名的教育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線下機構長達幾個月無法開課,現金流承壓,上市也是緩解資金壓力的一種方式。
大山教育提到,“就我們的線上輔導服務而言,我們分別至2019年2月12日、2019年1月10日及2019年1月4日才取得ICP許可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及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此外,由于可通過線上平臺及移動應用程序獲取部分輔導視頻及課程資料,有關活動可能屬于‘網絡出版’,需要獲得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但我們并未持有相關許可證,但我們自2019年3月18日起已開始與有關持牌的獨立第三方開展合作。”
這意味著,大山教育的線上業務只運行了一年多的時間,而直至2020年初出現疫情,將全部線下轉至線上,上課效果如何?平臺承載能力是否足夠?市場都有所質疑。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透露,在疫情之前,新東方在線教學平臺最大承載量為5萬人,疫情來臨后,承載量需要達到30萬以上才能滿足用戶需求。
事實上,受疫情影響,線下機構處于停擺狀態,只能將課程搬至線上,多為無奈之舉。
前不久,新東方在線前COO潘昕發文,否定了線下機構熱捧的OMO模式,也引起行業內熱議。
他認為,當前大多數教培機構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用OMO的新瓶裝舊酒,疫情過后繼續鼓吹OMO的機構將不剩幾家。
英孚教育中國區企業事務部執行副總裁兼首席企業事務官柳盡染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教育機構想要生存,決不能只是簡單地追逐流量和熱門概念,而是真正致力于提升學習體驗以及教學品質。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