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互聯網>正文內容
          • 騰訊、阿里財報披露AI戰備
          • 2025年09月12日來源:證券時報

          提要:8月份,騰訊、阿里兩大互聯網巨頭揚眉吐氣。財報成績令投資人滿意,股價大漲,AI業務成為兩家公司業績新增長引擎,從AI基礎設施,到大模型、云服務,再到應用軟件,雙方都在AI領域投入巨資,并獲得了收益。

          8月份,騰訊、阿里兩大互聯網巨頭揚眉吐氣。

          財報成績令投資人滿意,股價大漲,AI業務成為兩家公司業績新增長引擎,從AI基礎設施,到大模型、云服務,再到應用軟件,雙方都在AI領域投入巨資,并獲得了收益。

          騰訊阿里的最新財報顯示,兩家公司對外竭力展現的不只是在投資AI,用AI重構業務生態,更是擺出了一副“拿到AI入場券”的強勢姿態。

          雖然要切實量化AI帶來的收入仍很困難,但投資者仍投下信任票。

          在發布財報后,騰訊績后首個交易日(8月14日)在港股市場盤中上探600港元/股,創下近4年來的新高,年內已累漲超41%。阿里截至自然年2025年6月末的2026財年第一財季(下稱二季度)財報公布后,雖然利潤下滑、營收表現不及市場預期,導致其美股(8月29日)盤前短暫下挫,但隨后迅速回漲,并一路沖高,最終收漲近13%,創2023年3月以來最佳單日表現,年內股價幾乎翻倍。

          騰訊與阿里巴巴的最新財報,打開的不僅是各自的最新業績單,更像是一份關于雙方AI軍備競賽的戰況速報。

          AI軍備競賽戰況速報顯示,騰訊和阿里毫不猶豫地押注了AI未來,在這場代價高昂的競賽中,兩大巨頭不給自己設限。

          AI,增長新引擎

          從二季度業績來看,AI不再是雙方財報中的一個概念,而是驅動增長的實質性力量,兩家公司都找到了將AI轉化為收入的有效路徑,盡管模式截然不同。

          騰訊的AI故事并非聚焦于單一部門的增長,而是將AI作為效率“潤滑劑”,全面賦能游戲+廣告為主的現有業務,從而創造了更穩定的增長。

          最顯著的例子是其營銷服務(廣告)收入同比大增20%,騰訊在財報中明確指出,這得益于“AI驅動的廣告平臺優化”,AI被用于廣告創作、投放、推薦及效果分析,實現廣告點擊率、轉化率及廣告主投入提升,顯著提升了廣告主的投資回報率,讓騰訊龐大的社交流量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值錢,帶動了廣告主對視頻號、小程序及微信搜一搜的投放需求。

          游戲作為騰訊的支柱業務,已連續第三個季度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其《王者榮耀》及《和平精英》等長青游戲進一步平臺化,并加大AI應用力度。

          騰訊正廣泛部署AI工具,用于加速游戲內容制作、創建更逼真的虛擬角色,還采用AI驅動的營銷手段吸引新玩家及提升參與度,這直接提升了開發效率和用戶體驗,也帶動了游戲收入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在財報中還主動透露GPU租賃、API令牌的調用拉動了企業服務收入增速回升——這種細顆粒度的披露在以往并不多見。

          正如馬化騰所言,騰訊“在AI領域持續投入并從中獲益”,其最大的機遇在于,AI像催化劑一樣滲透進各個業務線,讓各業務板塊運轉得更高效、盈利能力更強。

          反觀阿里,其公布的財報顯示,云智能集團當季收入為333.98億元,增速加快至26%,創三年新高,主要是由于公共云業務收入增長加快帶動。其中,AI相關產品采用量提升,相關收入已連續八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二季度AI相關產品收入已經占阿里云外部商業化收入超20%。

          在業績電話會上,阿里集團CEO兼云智能集團CEO吳泳銘稱,一方面,企業對AI相關產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包括訓練和推理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相比傳統的云計算,AI將助推云計算市場集中度提高,因為AI技術的出現導致開發者在開發應用時需要的技術棧比以往會多很多,從而推動他們選擇具備全方位技術產品組合的廠商,而阿里云在大數據、數據庫、AI技術棧、算力、模型能力、開源生態等方面具備領先優勢。

          同時,阿里體系內的C端(面向消費者)應用亦取得多個AI方向進展:高德地圖全面AI化,釘釘完成AI升級,淘寶平臺也實現AI搜索、AI廣告平臺應用升級,提升了消費者體驗和商家經營效率。

          不過,不同于阿里云、騰訊云等B端(面向企業)業務直接向企業出租AI服務器、銷售AI軟件和服務等直觀形式,AI化的C端應用、原生AI應用(騰訊元寶、阿里通義等)如何變現產生收入,還無法讓人一眼看透。

          目前,雙方在C端應用方面投入不一。一季度騰訊大手筆為AI原生應用元寶投流買量,月活用戶一度超過4000萬,但二季度騰訊對元寶的激進買量推廣的步伐有所放緩。移動數據調研機構QuestMobile在8月5日發布的《AI應用市場半年報》顯示,騰訊元寶在6月的月活用戶達到2480.5萬,復合增長率55%。阿里旗下AI原生應用通義的月活規模相對較小,約為100萬—500萬區間,市場上少見推廣。

          擁抱AI未來的重負與挑戰

          AI的機遇之窗向兩家公司敞開,但入場券極其昂貴,財報也毫不掩飾地暴露了這場軍備競賽的巨大挑戰。

          多年來,阿里靠電商體量在營收上領跑,但盈利能力常年落后于騰訊,這一季度差距進一步拉大。

          該季度阿里實現凈利潤335.1億元,同比下降18%。原因是阿里對于AI的投資仍在高位,而“外賣大戰”處于進行時的情況下,阿里在二季度還加大了對即時零售(含外賣業務)的投入。這種在AI投資和電商競爭雙線作戰的模式,使得其財務壓力倍增。

          最核心的代價體現在自由現金流上。二季度,阿里的自由現金流凈額從去年同期的174億元人民幣,驟降至188億元的凈流出。這意味著阿里為了支撐AI基礎設施建設和在即時電商等領域的競爭,現金消耗已遠超其經營收入現金流,進入了大規模“燒錢”階段。

          為了給AI和云業務的長期發展提供彈藥,并在即時零售領域與美團、京東競爭,阿里選擇犧牲短期利潤,這背后是高昂的補貼和價格戰。尤其是在即時零售領域,據高盛估計,阿里僅外賣業務一項在截至6月底的財報季度中就虧損了110億元人民幣,并預計截至9月底的本季度中即時零售虧損擴大至31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阿里正在用利潤和現金儲備,去買一張通往“AI+云”時代的入場券,同時還要去打另一場商業戰爭。

          不過,另從現金流情況來看,阿里現金儲備充足,二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206.72億元,現金及其他流動投資為5856.63億元。

          在業績電話會上,吳泳銘強調,AI+云為核心的科技平臺與購物與生活服務融合的大消費平臺是阿里的兩大歷史性機遇,將會以飽和式的姿態投入。此前,在DeepSeek爆火的上半年,吳泳銘已宣布一項三年在AI與云上合計投入3800億元的計劃。

          對于“外賣大戰”的投入和成績,中金認為,阿里在本次競爭中占據了主動權,已然從外賣行業第二的邊緣角色,進化到決定行業進程的主導力量。“在競爭的第一階段,阿里堅持飽和式投入,不考慮短期利潤,則全行業盈利均會被快速擊穿;而到了競爭的第二階段,阿里開始以優化效率為核心目標,預計行業也會有較大的動力跟隨。”

          相比之下,扣除投資收益影響,騰訊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下歸屬股東的凈利潤為630.52億元,同比增長10%,利潤增速也較上季度有所回升。

          高額利潤之下,騰訊也在創造著破紀錄的資本開支。二季度,包含IT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在內的資本開支同比猛增119%,達到191億元人民幣。騰訊明確指出,這筆巨額支出主要用于支持AI相關業務,特別是GPU和服務器的采購。不過,騰訊還表示,沒有改變全年資本支出目標。

          騰訊雖然資本開支巨大,但手握微信流量生態,其強大的游戲+廣告核心業務產生了充沛的現金流,足以覆蓋這筆開支。它的挑戰更多在于如何確保高投入能帶來高回報,以及如何應對外部供應鏈的風險。

          實際上,在推進AI戰略上,騰訊付出的不僅是金錢成本,還承擔著供應鏈風險的潛在戰略成本。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報告指出,GPU的供應限制曾影響了騰訊云的增長。這意味著,騰訊AI戰略的推進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先進芯片(主要為英偉達AI芯片)供應,這在地緣政治不確定的背景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性代價。

          對于芯片,騰訊總裁劉熾平稱,騰訊擁有足夠的芯片儲備用于模型的訓練和升級,“我們在推理芯片方面也有很多選擇,我們也在進行大量的軟件改進和升級,以提高推理效率,從而能夠在相同數量的芯片上分配更多工作負載。”

          阿里除了與多方合作外,在自研芯片領域也早有布局,這可能為其提供更多靈活性。吳泳銘表示,圍繞AI芯片的政策變化,已制定了后備計劃,與各種不同的合作伙伴合作,并能夠適配供應鏈的不同方案。有消息稱阿里已推出自研AI推理芯片。

          綜合來看,阿里在AI+云為核心的科技平臺和購物與生活服務融合的大消費平臺進行飽和式投入的過程中,直接影響了現金流和利潤兩項核心財務健康指標。

          這是一場高風險的戰略轉型,成敗在此一舉。不過阿里電商基本盤穩健,AI及云業務仍處于領先地位,仍是其底氣所在。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周峰菊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