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制退市與私有化并行 年內40家港股公司“離場”
- 2025年09月06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截至9月5日,年內已有40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其中被取消上市地位(即“強制退市”)和私有化的各有19家,自愿撤回上市的公司有2家。去年同期退市公司為32家。值得注意的是,當前A股退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截至8月末,今年已有23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僅7月以來就達9家。
今年以來,港股退市節奏加快。
Wind數據顯示,按摘牌日期統計,截至9月5日,年內已有40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其中被取消上市地位(即“強制退市”)和私有化的各有19家,自愿撤回上市的公司有2家。去年同期退市公司為32家。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A股退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截至8月末,今年已有23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僅7月以來就達9家。
從A股到港股,兩地市場正迎來一次公司生態的全面優化。一邊是退市新規下“應退盡退”成為A股常態;一邊是“快速除牌機制”讓港股“僵尸”企業批量出清。風起云涌的退市潮,折射兩地監管部門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下的制度呼應與加強管治決心。
快速除牌機制發力 “僵尸股”加速離場
9月1日,港股上市公司凱升控股、LET GROUP同日退市摘牌,成為年內港股退市潮的一個縮影。
Wind數據顯示,2025年至9月初,港股退市公司數量已達40家,比去年同期增多了8家。分行業看,房地產和非銀金融行業公司上榜最多,分別有8家、6家。
民生證券投行業務部高級經理項捷克對上證報記者表示,這一趨勢背后,是港股不少股票流動性偏弱,市場熱點集中于AI、互聯網、先進制造等領域導致的估值分化。而這正是成熟資本市場隨外部環境變化的“自我凈化”,未來雙向退市加速必將持續。
在19家被取消上市地位的退市公司中,多家均因觸及停牌時間上限而被執行退市。不過,不同公司的停牌誘因存在明顯差異。
其中,中國恒大、上置集團等房地產行業公司皆因連續停牌18個月,觸及聯交所“快速除牌機制”而退市,這與公司陷入債務危機、難以按時合規披露財報等有關。
以中國恒大為例,公司債務危機全面爆發,資金鏈斷裂,自2024年1月29日起停牌,此后公司還未按時披露財務報告。公司于2025年8月12日公告稱,基于其未能滿足聯交所對其施加的復牌指引中的任何要求,且股份一直暫停買賣并未于2025年7月28日之前恢復買賣,聯交所決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2025年8月25日,中國恒大正式被取消上市地位。
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牛建波對上證報記者表示,2025年被動退市公司的集中出現,其主要驅動力是聯交所2018年退市新規效力的持續釋放,與當前宏觀市場環境的壓力形成了共振。其中,“交易所可將已連續停牌18個月的證券除牌”這條規定為長期停牌的“僵尸股”設定了清晰的退出時限,壓縮了“保殼”操作空間,提升了市場出清的效率。
同時,香港監管部門對于港股公司的監管態勢也日趨加強。
今年1月,香港證監會主席黃天佑在第二屆香港資本市場論壇上發表演講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加強企業管治是重中之重。汰弱留強,投資者只會追逐具有良好企業管治的公司。
此外,年內有VISIONDEAL-Z與INTERRAACQ-Z兩家非銀金融行業公司,因未能在聯交所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并購交易,觸發退市條件,最終被取消上市地位。
其中,VISIONDEAL-Z于2024年12月9日宣布,其透過收購趣丸集團進行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并購交易將不會繼續,此后公司在規定期限內并未實施并購交易,故最終被取消上市地位。
總體來看,這兩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退市表明,SPAC在尋找并購目標和完成交易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如市場環境的變化等。這也提醒投資者在參與SPAC投資時需要更加謹慎,充分考慮各種風險。
19家公司完成私有化 創近年新高
與強制退市并行的是,港股私有化退市也迎來“爆發期”。
截至9月1日,年內取消上市地位與主動私有化的公司數量持平,這一情況較為罕見。回顧2024年,被取消上市地位與主動私有化的港股退市公司數量分別為32家和15家,2023年則分別為44家和12家,兩者均存在明顯差距。
從最新案例看,北京建設的私有化頗具代表性。
2025年6月,皓明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對北京建設發起私有化,擬以每股0.14港元收購公司股份,較北京建設停牌前每股0.04港元的價格溢價250%。8月29日,北京建設正式從港交所摘牌,完成私有化退市。
在牛建波看來,今年私有化案例數量增加,其核心動因是“估值鴻溝”與“戰略自由度”需求的凸顯。
一方面,港股市場整體估值處于歷史區間低位;另一方面,私有化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戰略調整空間。退市后,企業可以不必受制于公開市場對短期業績的預期,從而更靈活地進行深度業務重組或長期轉型。
以復星旅游文化為例,該公司于2025年3月19日正式從港股市場退市。
公司管理層認為,股份價格低迷及交易活動較少,限制了公司進行股權融資以支持其業務運營和發展的能力。私有化后公司將更靈活地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實施長期戰略。
除了修復估值,尋求更大戰略自由度、推進產業整合,也成為港股公司私有化的核心原因。
例如,粵豐環保于6月2日從港交所私有化退市。A 股公司瀚藍環境的控股子公司瀚藍(香港)環境投資有限公司以約110.99億港元的對價取得粵豐環保約92.78%股份。瀚藍環境表示,本次交易為節能環保行業之間的產業并購,符合國家和行業戰略發展方向。
“僅觀察退市數量,可能會對港股市場產生片面認知。與此同時,一股‘A+H’兩地上市的趨勢也在蓬勃發展。”牛建波表示,這傳遞了三個信號:一是港股的退市通道是暢通且在持續運行的,“殼價值”正在下降,上市地位并非“終身制”;二是香港作為內地企業走向國際的重要平臺,其角色日益清晰;三是通過“騰籠換鳥”,市場的整體質量、活力和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正在發生變化,上市公司結構呈現出更加“精英化”的趨勢。
從A股到港股,退市不再只是單個市場的“內部清理”。
近年來,中國證監會堅持統籌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和安全,積極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持續強化跨境監管協作,共同構建“進出有序、優勝劣汰”的生態系統。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