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今日頭條>正文內容
          • 疫情撞上畢業季 “保就業”下半年如何布局?
          • 2020年06月28日來源:中國新聞網

          提要:今年夏季,中國有874萬高校應屆生即將畢業。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嚴峻,雖多方發力“保就業”,但仍面臨著“前有上千萬的失業大軍,后有800多萬應屆生的雙重夾擊”。

          “謝謝關注我們,祝順利!”即將畢業的王媛已記不清收到多少封求職被拒“感謝信”了。她投了40多份工作簡歷,“多數石沉大海,少數還能委婉回復,越投越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

          今年夏季,中國有874萬高校應屆生即將畢業。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嚴峻,雖多方發力“保就業”,但仍面臨著“前有上千萬的失業大軍,后有800多萬應屆生的雙重夾擊”。

          資料圖:招聘會上的求職者。中新社記者 姬東 攝

          就業形勢嚴峻

          官方數據,近4個月,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6%左右。盡管呈波動下降趨勢,但就業壓力仍不容忽視。

          在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看來,當前就業總量壓力較大,尤其是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不充分現象也較明顯。

          一方面,應屆畢業生數量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企業因疫情經營受困,用工人數不斷壓縮。解決好超大規模的就業問題,令中國倍感壓力。

          “病根”在疫情,受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影響,中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突出,一些小微企業因疫情破產,即使疫后恢復的企業,吸納能力也受到影響。

          在中國,5人以下的小微企業提供了市場一半以上的就業份額。這些企業吸納了中國最多的勞動力,但在抵抗風險上卻是最弱的。

          資料圖:工人在車間流水線上作業。中新社記者 于晶 攝

          多方發力保就業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國密集出臺措施“保就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業”一詞出現39次。“六穩”“六保”任務也都將就業“置頂”,“就業”高頻出現的背后,是宏觀政策層面就業優先思維的體現。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放水養魚,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等。

          疫情期間,官方在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方面打出了系列政策“組合拳”,保存量、拓增量、暢供需多措并舉,全面強化“穩”“保”就業舉措。

          地方政府也加大投資創造就業崗位。例如,山東省謀劃確定274個省級重點項目,投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為擴大就業提供支撐。

          企業方面,疫情令線下校園招聘活動暫停。為更好服務高校畢業生,前程無憂、拉勾網等招聘平臺推出在線雙選會。采用空中宣講、視頻面試、智能匹配等方式,增加應屆生求職機會。

          與此同時,官方還在各地清理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

          資料圖:求職者與用人單位工作人員交流洽談。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破局“飯碗危機”

          政策的著力點是企業,就業的主要承載也是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微企業。

          “穩住中小微企業就等于穩住了就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下一步相關部門應該著力紓解中小微企業困難,“這是創造、增加就業崗位的最重要一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

          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中小微企業面臨的一大困難是資金問題,應更有針對性地出臺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舉措,幫助疫情中受沖擊的中小微企業。

          要看到,疫情不僅是一場沖擊,也是一個契機。疫情期間,基于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新業態迅猛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

          外賣平臺、電商平臺等新服務業平臺成為吸納其他行業溢出勞動力、穩定就業市場的重要力量。以潮流電商平臺nice為例,其負責人透露,兩個月時間,有上千家原本在線下經營的小微服飾、球鞋實體店入駐了平臺,這些實體店在平臺的營業額每月提升了數千萬元。

          在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新就業形態吸引了大量就業困難群體。目前,各地都在積極發掘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潛力,精準服務未就業人群。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雨燕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