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醫藥>正文內容
          • 北京率先打造醫療中試基地
          • 2025年09月15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的應用及發展,“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更是被寫入《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中,醫療領域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C位出道”,該中試基地也是首批獲批的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的應用及發展,“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更是被寫入《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2025年服貿會”)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中,醫療領域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以下簡稱“中試基地”)“C位出道”,該中試基地也是首批獲批的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

          通俗來講,中試基地像是一個大型的“孵化工廠”,醫院、企業等相關主體都能在中試基地獲取所需要的服務,覆蓋診療、藥物研發等全流程。本屆服貿會上,中試基地首次對外全面展出31項醫療AI互動產品,其展出的“眼底疾病與重大慢病預警系統”前排起長隊。

          在2025年服貿會期間,記者獨家對話中試基地數據服務負責人劉立超。作為伴隨中試基地從“構想”到“落地”的數據服務元老,談及中試基地的建設,劉立超如數家珍。在劉立超暢想的未來中,中試基地可以貫通醫療機構與企業,最終實現“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生病”。

          “AI體檢”排起長隊

          在中試基地展區,醫療AI互動體驗區人潮涌動,變身“AI體檢中心”。

          “眼底疾病與重大慢病預警系統”前排起長隊。據介紹,這是一款專為基層醫療、體檢中心、移動篩查等場景設計的智能眼底影像采集設備,該設備具備自動對焦、自動拍攝與AI智能識別功能,3分鐘內實現從圖像采集到分析報告生成的自動化全流程,可快速識別30余種眼病和10余項全身風險,實現“一張眼底看健康”。目前,這款設備已經在大型體檢機構以及北京基層社區里廣泛應用,累計服務人次超過400萬。

          已經退休的李阿姨,為了體驗這一項目排了近20分鐘。李阿姨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根據最后拿到的報告來看,這份檢查十分全面,包括白內障在內的眼底疾病都能篩查出來。“根據篩查結果,我知道下一步需要去醫院著重檢查什么項目。”李阿姨表示。

          劉立超提到,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第一天,僅開展一個小時,這一項目就篩選出來3例存在眼底疾病的觀眾,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并未發現,幫不少觀眾提前發現了健康隱患。此外,在近日的展覽中,多位國際嘉賓也體驗了這一項目,3分鐘內即可生成診斷結果,他們感到非常驚嘆。

          近年來,甲狀腺結節、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越來越常見,但做一次超聲檢查往往要掛號、排隊預約、等報告。李阿姨還排隊體驗了展區內的ePascal80東風系列超聲設備,并通過此次檢查發現了此前從未發現的甲狀腺結節。

          此外,展區中還設有AI肝膽超級醫生“融融”、AI牙醫、北京市預約掛號平臺等15個實用產品可進行體驗。專業觀眾體驗區主要聚焦輔助診斷、輔助手術治療、輔助臨床效率提升和管理等方面,展出智能病理輔助診斷平臺、兒童頭頸手術機器人、心血管超聲智能體等16個產品,該區域產品專業性更強、技術門檻稍高,主要面向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士。

          打造共性能力統一支撐平臺

          此次參展2025年服貿會,中試基地展區位于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的最中央。“中試基地的建設,不管是對整個醫藥產業,還是對社會公眾,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劉立超表示。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正從試驗探索邁向價值創造階段。中試基地應運而生,旨在打造加速人工智能應用規模化、標準化、體系化發展的共性能力平臺,匯聚行業資源和相關產業能力,推廣應用成果、孵化創新主體、打造開放生態。

          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和“人工智能+”行動,2024年5月,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遴選工作,推進中試基地建設。2024年7月,醫療機構及科研院所遴選答辯會。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備,中試基地在本次服貿會正式啟動并亮相。

          中試基地主管單位為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責單位為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建設和運營工作由中國聯通專門成立的北京醫療健康大模型有限公司全面承接。

          據劉立超介紹,中試基地通過打造共性能力統一支撐平臺為醫療機構和科技、醫藥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我們不僅做技術驗證,更涵蓋臨床實驗、藥械審批和推廣落地,提供全流程支撐。”劉立超說。

          談及如何做到“全流程”,劉立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首先,在政策指引下,中試基地聯合多家在京三甲醫院和頭部科技公司推進服務,未來將擴展至更多醫院和機構;然后通過成立聯合研發實驗室和創新中心,推動產品研發與應用推廣。實驗室負責解決數據共享、資源投入和模型研發等問題,創新中心則依托北京醫療資源整體布局,以及北京對口支援、國家“一帶一路”等渠道,將成果推廣至基層、全國乃至全球。

          中試基地目前聚焦兩大方向:精準診療和生物醫藥制造。在精準診療方面,主要服務醫療機構和科技企業,打造“需求驗證—產品研發—應用推廣”三大階段15個環節的全流程服務體系,加速人工智能成果孵化,讓醫療健康服務更加安全、高效、公平、可及。面向生物醫藥制造方向,構筑新一代研發基礎設施,構建“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上市審批”四大階段15個環節的全流程研發體系,助力藥物研發智能化轉型。劉立超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這兩個方向,推動先進診療產品和藥物研發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中試基地的創新之處在于包括工程化設計和流水線生產,將精準診療和生物醫藥研發流程標準化、規模化;聯合頭部醫院和科技企業研發,向基層推廣并開展臨床試驗;依托北京優勢,通過對口支援和‘一帶一路’政策推動國內外應用等。”劉立超如是表示。

          數據是最大挑戰

          劉立超提到,基地建設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數據方面的問題。數據難題涉及多個方面:權屬模糊、交易機制不成熟、安全合規要求高,特別是在醫療健康這類涉及個人隱私的領域,要求更為嚴格。目前,數據的供應和使用仍存在一定挑戰。如何實現“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這一目標,是當前行業面臨的關鍵命題。

          “為解決數據難題,需構建一套基礎設施,使醫院和AI科技企業等需求方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合規地使用數據。”劉立超表示。當前,中試基地正在打造醫療行業的可信數據空間,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指導下,對接北京區域三醫(醫療、醫保、醫藥)數據,包括門診掛號、住院診療、CT影像、檢查檢驗、醫保支付等資源。

          當前,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發展迅速,但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不同模型能力參差不齊,缺少統一的評測標準;很多技術因為可信度不足難以真正落地,評測是承前啟后的“關鍵齒輪”。

          為解決這一痛點,北京市衛生健康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依托中試基地的技術及生態,攜手醫學專家資源、數據資源和臨床實踐經驗,打造覆蓋多中心、多專科、多場景的醫療大模型與應用評測體系。這個體系既融合了臨床需求,也結合了AI技術優勢,形成一套公正、權威、科學的評測標準,向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AI企業提供評測服務。

          劉立超表示,這套醫療大模型與應用評測體系就像一個更權威的“排行榜”。它不僅能夠評估大模型在真實診療場景中的表現,還能衡量模型在疾病知識普及、合規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幫助醫療AI在更廣范圍內實現安全、可信和規范化應用。

          “在我們平臺上架智能體應用或遴選企業合作項目時,將依據該評測結果,例如僅允許評分達到一定分數以上的應用進入孵化流程,從而保障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劉立超如是說。

          展望未來,劉立超表示,一方面,需要實現行業內企業、醫院等機構之間的高效聯動,讓各方不再為尋找算力、數據或合規支持而發愁,也不再擔心產品能否快速上市。關鍵是要推動創新要素聚集,通過高效協作切實解決產業中的核心問題。

          另一方面,在數據高效流通利用等問題逐步解決的基礎上,借鑒中醫“上醫治未病”的理念,劉立超也暢想了中試基地這一平臺對每個人的實際價值。“我們期望通過該平臺貫通醫療機構與企業,深入運用人工智能,最終實現‘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生病’的目標。例如,通過日常健康數據的監測,或者一張眼底照片,AI可以提前識別風險,及時給出生活建議,在疾病發生前進行干預。這不僅是人工智能與醫療深度融合的體現,也是我們追求的終極愿景——讓每個人切身體會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健康價值。”劉立超如是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周峰菊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