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商訊>正文內容
          • 給北芯生命一點耐心,也給中國創新一條出路
          • 2025年07月17日來源:中華網

          提要:2025年夏天,北芯生命沖刺科創板IPO。這本應是一則值得慶祝的中國創新企業成長故事,但從市場反饋來看,這家公司卻被貼上了“持續虧損”“銷售費用畸高”“股權激勵泛濫”等負面標簽。有人說它“巨虧加競爭,活否?”有人說它“燒錢無度、前途未卜”。聽起來,它幾乎成了創新失敗的典型。

          2025年夏天,北芯生命沖刺科創板IPO。這本應是一則值得慶祝的中國創新企業成長故事,但從市場反饋來看,這家公司卻被貼上了“持續虧損”“銷售費用畸高”“股權激勵泛濫”等負面標簽。有人說它“巨虧加競爭,活否?”有人說它“燒錢無度、前途未卜”。聽起來,它幾乎成了創新失敗的典型。

          但今天,我想換個視角看待這件事。不是為它辯護,而是審視我們的評價標準。

          一、“既要又要”的可怕邏輯

          中國市場有一種很危險的期待:既要你是技術原創、替代進口,又要你低成本、快變現;既要你跑得快,還要你不燒錢;既要你做臨床教育、做市場推廣,又不許你花營銷費用;既要你構建產品平臺、線材平臺、算法平臺、硬件平臺,還要求你每年盈利。

          這不是“創新驅動”,這是“資本折磨”。

          如果我們看北芯生命的招股書,會看到以下幾個事實:

          2021–2023年,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79億元、-1.64億元和-6,294萬元,累計超過-4億元;營業收入從0.92億元增長至3.16億元,年均增長超過70%;

          投入近4億元用于研發,建立了微納器件、圖像算法、醫療硬件等四大平臺;

          推出IVUS和FFR兩款國產首創產品,打破飛利浦、波科壟斷,分別入選“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和“科技進步獎”;

          市場銷售以一次性耗材為主,系統產品已覆蓋全國三甲醫院和10多個海外市場。

          這是失敗嗎?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家“非常像樣”的醫療器械公司。唯一的問題是:它還沒賺錢。

          可問題在于,它應該現在就賺錢嗎?

          二、我們是不是對創新企業要求太高了?

          中國的IVD和影像企業用了十年以上才形成規模,人工心臟做到銷售前夜用了十七年。北芯生命從2015年創立到現在才十年,其FFR和IVUS的市場還未完全成熟,國產替代的戰役剛剛打響。在這個階段虧損,不是罪過,而是代價。

          諷刺的是,另一邊我們高舉“硬科技”“卡脖子”的大旗,發著科技日報、新華社的通稿贊美“填補空白”,一邊又苛責“為什么不掙錢”“為什么不裁員降費”。這不是投資人精神分裂,是我們這個社會對創新的集體焦慮。

          我們期待奇跡,又害怕燒錢;我們羨慕美國的Medtronic和Edwards,又忘了它們在早期都曾長期虧損;我們羨慕“平臺型企業”,卻要求每款產品“快速回本”。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資本市場、監管體系和社會觀念,是否真的準備好支持一家中國原創的、技術壁壘極高的醫療器械公司走過從0到1、從1到10的全部過程?

          三、“成王敗寇”的誤讀與“監管空窗”的誤傷

          北芯生命的確有瑕疵。它股權結構復雜,實控人持股不到30%,存在大額股份支付和員工流失;它的營銷費用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它的股東名單上不乏VC名門,這在某些眼中成了“資本自肥”的信號。

          但我們必須區分兩件事:企業治理問題要監管、要改善,但不能用來否定其創新價值。

          當前很多市場評論混淆了這兩者,把對財務指標的質疑直接上升為對創新能力的否定,把對“巨虧”的擔憂轉化為“失敗”的判斷。這種“成王敗寇”的敘事,會摧毀一整代創業者的勇氣。

          監管應該更嚴,但也應該更懂創新;投資應該更理性,但也應該更有耐心。

          四、無論IPO結果如何,北芯生命都是我們的創新英雄

          在我看來,無論北芯生命IPO是否成功,它都是中國醫療創新的一個重要樣本。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真實而勇敢地走在了一條沒人敢走、也沒人容易走通的路上。

          我們可以批評它的效率、組織結構、成本控制,但請不要嘲笑一家在高端器械賽道上奮力突圍的中國企業。

          它打破了IVUS和FFR的壟斷,搭建了國內首個介入圖像診療平臺,它做到了許多大公司都未能完成的事情。

          在這個階段,冷嘲熱諷最廉價,理解與包容最稀缺。

          五、一波的提醒:你真的支持中國創新嗎?

          如果你支持中國醫療器械的自主可控,那你就必須接受在前十年里這些企業“跑得慢”“賺得少”“投入多”;你必須允許它們在人力上溢出、在市場教育上“賠本賺吆喝”;你更應該容忍它們在IPO之前還在虧損,而不是拿著美股上市成熟企業的財報指標去評判一個剛剛起步的平臺型公司。

          創新不等于冒進,失敗也不等于欺詐。我們不能用“審判者”的眼光審視北芯,更不能用“做爆款”的心態理解醫療技術的發展。

          我們不能在喊“自主可控”的時候又否定所有虧損中的研發型企業。

          如果我們不能包容虧損期的創新型企業,不能理性看待技術平臺型公司的成長路徑,不能構建從“概念—產品—驗證—準入—放量—盈利”全鏈條支持機制,那么下一個北芯,可能不會再來了。

          不扯了,一寫又寫多了,來發個感嘆吧!

          有人說:“科創企業要有戰略定力”,有人說:“監管要從嚴從實”,但我想說:真正值得尊重的,不只是活得好的企業,更是那些敢于在不確定中,投入全部資源的人。

          讓我們給北芯生命,也給所有像北芯生命一樣的企業,一點耐心,一點時間。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才是中國創新最值得被銘記的態度。

          轉載自:公眾號器械之聲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