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醫美熱調查:15歲女孩求助醫美暑期“大換臉”
- 2025年08月25日來源:法治日報
提要:趙醫生明確表示,醫美機構開展美白針、光子嫩膚等項目絕不比割雙眼皮、隆鼻等整形手術更簡單,也不像某些醫美機構所宣傳的“無風險”。“個別醫美機構罔顧法律規定,未經家長同意就為未成年人服務,這種對生命健康與成長規律的漠視,不僅違背醫療倫理,更可能給未成年人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埋下長久隱患。”
“看到身邊的同學都很會打扮,感覺自己長得很土,所以很自卑。”
今年暑假成了15歲的上海高中生唐欣(化名)眼里的關鍵期。她決心要在這兩個月內“逆襲大換臉”——開眼角、做雙眼皮、打玻尿酸……能安排的項目都盡量安排上。
暑假期間,一個個稚嫩的少年成了醫療美容機構的常客。他們還未成年,就被美容顧問催促著做各種項目“拯救垮臉”。
《法治日報》記者調查了解到,有醫美機構在暑假專門推出針對中學生的“假期煥顏計劃”,通過“暑期特惠”“學生認證享折扣”等營銷策略吸引未成年人,還有醫美機構聲稱可以繞過家長監護實施手術。有些未成年人才十五六歲,就是醫美機構的常客,對美白針、肉毒素、玻尿酸等醫美產品的功效如數家珍。
為了緩解“容貌焦慮”
暑假即將結束,15歲的北京女孩梁月(化名)說自己“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按照梁月的形容,在她的世界里,最大的煩惱是鏡子里那張不對稱的臉,“存在大小臉”。最初她嘗試過各種瘦臉操和按摩儀,但收效甚微,“刷社交媒體時,看到無數張精致無瑕的面孔,我愈發覺得自己的臉不對稱得厲害”。
在對家長軟磨硬泡一段時間后,梁月的母親終于松了口,在今年7月8日帶著她前往北京某整形美容外科醫院。簽署了家長知情同意書后,醫生為梁月注射了肉毒素。
“當時醫生也勸了半天,解釋正常人的臉都不是完全對稱的,希望等我成年后骨骼穩定了再說。但追求美還要等成年嗎?我看了很多帖子,大家也都說‘早美一天是一天’。”在梁月的認知里,注射肉毒素“沒有恢復期,注射完臉上只有小針眼”,而且這個剛初中畢業的女孩還有這樣一套邏輯——“做醫美和年齡沒有關系,和面部狀態有關系,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做適合自己的,感受自己變美的過程,我覺得是一種享受。”
有這樣想法的未成年人不止梁月一人。兩年前的暑假,在母親的陪同下,天津的李糯(化名)在當地一家醫美機構花費5800元做了定點微創雙眼皮手術,那年她16歲。“一直對自己的眼睛不太滿意,想著干脆早點改變自己。”
同樣在兩年前的暑假,17歲的北京女孩周芳(化名)決定為自己“換張臉”。追求大眼,所以她先開眼角再提眉,之后又做了埋線雙眼皮手術,總計花費8000元。為了改善皮膚狀態,她還花1萬元注射了玻尿酸。周芳說,原本還想隆鼻,“但手術費用需要好幾萬元,父母沒同意”。
“我隔幾天就會婉拒至少一名未成年人的整形要求。”北京一家整形外科三級甲等專科醫院的趙醫生告訴記者,除了唇腭裂、小耳畸形等明顯問題外,不建議未成年人做醫美整形。“因為18歲以前面部骨骼尚未定型,接受整形手術會嚴重干擾自然發育,造成永久性傷害;抗衰老類醫美對年輕肌膚是破壞而非保養,反而會加速皮膚老化。所以,根據我國相關規定,未成年人咨詢整形美容項目必須有父母陪同。”
不少未成年人選擇醫療美容,原因何在?受訪者的回答基本離不開“容貌焦慮”。
來自吉林的高中生小娜今年暑假計劃隆鼻,因為“還有一年就要上大學了,同學經常在一起聊‘拼完成績拼顏值’‘開學軍訓變校花’‘人美運氣都會好’,加上刷短視頻經常看到‘普通女生靠醫美改變自己’的事例,我深感自己再不做準備就真成‘土包子’了”。
“做醫美整形之前覺得自己不好看,很羨慕身邊長得好看的女生,所以很迫切地想要變美。”來自廣東的李霞(化名)從16歲開始接觸醫美整形,做過光子嫩膚、黃金微針、激光脫毛、玻尿酸填充等項目,總計花費超過10萬元。
制造焦慮者難辭其咎
誰在制造“容貌焦慮”?
“注射+輪廓,開學秒變校花”“暑假逆襲計劃,從放棄雙眼皮貼開始,再不做就要丑著開學咯”“高考后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平扇雙眼皮”……
社交平臺上,各種話術鼓吹“暑期變美”的醫美廣告帖不計其數。
記者隨機詢問其中位于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十余家醫美機構,在以未成年人家長身份進行溝通后,收到了多個醫美機構發來的未成年人進行醫美的事例。
例如,有機構給記者發來手術案例“14歲小朋友中考完在媽媽陪伴下過來做雙眼皮手術,期待小朋友后面的恢復”,滿口承諾“看你女兒條件,更小的我們都做過”。
另一家醫美機構則直接公布了未成年女孩的前后對比照。“16歲妹妹來求媽生鼻(記者注:自然又好看的鼻子),只是做了個鼻子沒想到變化這么大。”視頻中,稚氣未脫的16歲女孩在術前被評價為“山根低、鼻基底凹陷、正面看沒有鼻梁、鼻頭鼻翼肥大”,并展示出其術后的“美照”。在該視頻評論區內,有大量諸如“16歲可以打瘦臉針嗎”“14歲可以做嗎”等問題,都得到了機構的肯定回復,并讓其私信進一步聯系。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青少年醫美熱背后,制造“容貌焦慮”者難辭其咎。
在北京從事17年醫美工作的王亮看來,當前這種未成年人整形熱很不正常,很多未成年人是被“種草”平臺的文案吸引,在對自身認知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去做一些整形手術,想擁有與某明星一樣的嘴唇、鼻子。而一些醫療美容機構的廣告宣傳為了吸引顧客消費、傳遞“顏值至上”的價值觀,公然塑造畸形審美觀。
手術風險被刻意弱化
與醫美火熱程度相比,記者注意到,機構工作人員在介紹相關醫療美容項目時,會使用“很簡單、恢復很快”“注射技術都是最先進的,微創,什么都不影響”等表述,仿佛做醫美項目毫無風險隱患。
在此次調查中,當記者詢問未成年人做手術是否有風險時,聯系到的醫美機構都給出了相似的回答——“不會,沒什么風險”“我們這邊最小的客戶15歲”“做雙眼皮手術用的都是局部麻醉,都不用全麻,沒有什么風險”“只要家長簽字同意,沒什么風險”“我們給很多未成年人做過,都是技術很好的專家,您可以放心”“越早做,恢復得越快”。
專家提醒,醫療機構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美服務,需進行充分、詳盡的風險告知。據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常莎介紹,醫美機構與未成年人簽訂醫美協議需以監護人同意為前提。除非未成年人年滿16歲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否則其簽訂的醫美協議效力待定。
在此次調查中,記者以16歲未成年人的身份在社交媒體上聯系了10家醫美機構欲單獨去做醫美手術,有9家拒絕了記者,表示“未滿18歲不建議做醫美”“未成年人需要家長陪同”,但仍有一家民營醫美機構回復“未成年人可做,不需要家長知情也可”。
對方隨后給記者發來了雙眼皮手術的報價單,最低1680元,最高8800元,并表示“越早割恢復得越好”。為了打消記者的疑慮,對方還發來了其他未成年人的案例,比如“這個女生也是17歲做的雙眼皮,媽媽不知道,自己攢的錢”。當記者假裝自己暫且囊中羞澀時,對方開始給記者“支招”:“首付50%,剩下的每月付1000元,你就寫個欠條每月付就行,直接轉賬。”
社交平臺上“開學秒變校花”的廣告、醫美機構“年齡越小恢復越好”的承諾,一步步將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推向手術臺,卻對其面部骨骼未定型、術后可能出現的傷害避而不談。
“手術風險被刻意弱化了,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此,趙醫生明確表示,醫美機構開展美白針、光子嫩膚等項目絕不比割雙眼皮、隆鼻等整形手術更簡單,也不像某些醫美機構所宣傳的“無風險”。“個別醫美機構罔顧法律規定,未經家長同意就為未成年人服務,這種對生命健康與成長規律的漠視,不僅違背醫療倫理,更可能給未成年人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埋下長久隱患。”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