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社校企”協同發力 社會組織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搭橋”
- 2025年08月23日來源:中國青年報
提要:蔣凡說的“就業班”,是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連續多年支持會員單位舉辦的“大模型算法工程師班”,通過“理論+實踐”的集中培訓,幫助高校畢業生邁入AI技術崗位,已連續舉辦3年,開班20多期,歷屆學員結業一個月內就業率超過95%。
“畢業后,3個月的就業班學習讓我順利拿到了心儀的offer。”前不久,上海海事大學應屆畢業生蔣凡(化名)收到了某智能科技企業AI應用工程師錄用通知。
蔣凡說的“就業班”,是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連續多年支持會員單位舉辦的“大模型算法工程師班”,通過“理論+實踐”的集中培訓,幫助高校畢業生邁入AI技術崗位,已連續舉辦3年,開班20多期,歷屆學員結業一個月內就業率超過95%。
蔣凡的經歷是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縮影。今年6月下旬,為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促就業作用,助力高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民政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持續推動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引導社會組織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推動社會組織開展就業資源對接等多項舉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各級民政部門推動下,多地社會組織正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
社會組織舉辦招聘會搭建供需對接“直通車”
上海市民政局社會組織服務處處長沈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截至目前,上海市多家社會組織已協同開展5場市級綜合招聘會,自主開展1場專場招聘會,指導開展兩場區級招聘會。市區兩級民政部門共動員近500家社會組織和會員單位發布1300余個崗位,招聘人數3835人,收到簡歷14419份,其中應屆生4058份,達成意向近1200人。
面對龐大的就業群體,上海市民政局與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科協等部門深化合作,制定了2025年“筑夢公益”社會組織聯合招聘活動方案。同時依托“滬上社會組織”招聘專欄和各活動平臺,建立常態化社會組織招聘信息發布渠道。
在2025上海社會組織聯合招聘專場活動中,共有129家社會組織及會員單位提供近千個招聘崗位,設有“人工智能”“青年發展”“環保科技”等7個專區,并配套設置咨詢服務區、知識宣傳區、現場直播區等功能區。
其中,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等協會積極組織頭部會員單位參會,吸引了大量求職者。在現場,“人工智能專區”人氣頗旺,不少展臺前排起長隊。知名語料服務企業庫帕思此次拿出約60個崗位,開場一小時,已接收超過20份較符合條件的應聘者簡歷。“我們的工作節奏相對靈活,以任務為導向,比較符合年輕人的預期。”招聘工作人員透露說,他們更看重行業經驗和學習能力。
據了解,從2020年起,上海市民政局與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達成合作協議,積極動員有意愿、有能力、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成立一般類就業見習基地,重點針對市級行業協會商會、高等級社會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加大見習基地建設力度。目前,該市已有近40個社會組織見習基地。
“通過就業見習基地建設,既能為高校畢業生了解社會組織、緩解就業壓力開辟新窗口,同時也可以為社會組織挖掘和吸引一批優秀的后備人才。”沈軍說。
公益就業開辟新賽道
公益領域正成為就業新賽道。7月23日,第七屆上海社會組織公益創新創業大賽專題賦能培訓拉開帷幕,3000余名公益學員在線參與,為公益“充電賦能”。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團委書記、全球創業周創業名師王嬌楠為學員們帶來了“黃金5分鐘”法則。
“她教會大家如何用精準、生動的表達提煉項目價值:不用復雜術語,而是用真實故事打動人;不堆砌數據,而是用核心需求聯結人。”在沈軍看來,王嬌楠的技巧分享讓“公益被看見”有了可操作的路徑。
沈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2019年以來,大賽已舉辦了六屆,推動60多個創業項目團隊在鄉村振興、殘健融合、社區治理等領域落地生根,累計服務100萬人次。
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匯明心街區發展服務中心獲得了第六屆上海社會組織公益創新創業大賽社會組織創業賽道金獎。中心負責人劉璟介紹,中心發起了“新職人計劃”,培養青少年、初入職場等人群的職業規劃能力,幫助他們提升在家門口的事業規劃、職業轉型能力。
2024年11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生態技術與工程學院與該中心達成了實習基地共建協議。馬成程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園林專業的學生,在中心實習期間負責的尋“珠”計劃以小額資金支持,鼓勵社區居民化身“社區達人”,備受居民好評。今年6月,馬成程走出校園,加入中心。在劉璟看來,中心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與就業崗位,同時學生也為社區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沈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上海,目前共有1.7萬余家社會組織,分布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從業人員近40萬人,社會組織已成為重要的吸納就業平臺。
構建“高校點單 社會組織接單”聯動機制
“2025育社興遼·社會組織促就業”大型招聘會近日在沈陽市舉行,為促進就業資源精準匹配,遼寧省民政廳根據遼寧傳媒學院畢業生專業需求,點對點向與專業相關的社會組織發出參與倡議。活動當天,百余家企業提供招聘崗位2000余個,累計接收2400余份求職簡歷,當場面試3600余人次。
這場招聘會是遼寧省“政社校企”四位一體協同機制的寫照。遼寧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4年打造“育社興遼·社會組織促就業”服務品牌以來,遼寧省已累計開展就業服務活動800余場次,面向高校畢業生發布招聘崗位近5萬個,助力1.8萬名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
這名負責人表示,遼寧省民政廳創新建立“高校點單、精準派單、社會組織接單”聯動機制,高校根據畢業生專業需求“點單”,民政部門向相關行業協會“派單”,行業協會“接單”參加招聘,先后在沈陽師范大學、沈陽城市學院、遼寧傳媒學院舉辦專場招聘會,79家行業協會及298家會員企業提供崗位3000余個,達成意向864人。
在遼寧傳媒學院專場活動中,引入AI“就業艙”,借助先進數字技術,精準模擬面試場景。
上述負責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遼寧省民政廳將社會組織定位為連接企業與高校畢業生的核心樞紐,建立“需求收集-崗位開發-信息發布-招聘對接”工作流程,精準匹配行業需求與人才供給。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