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農商行的負增長困局
- 2025年09月11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上市農商行“老幺”的業績負增長煩惱依舊持續。繼2024年首次陷入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雙降”困境后,東莞農商行2025年上半年未能扭轉頹勢,在12家已披露中期業績情況的A股及H股上市農商行中,該行成為唯一一家兩項盈利指標雙雙下滑的機構,且降幅均居首位。
上市農商行“老幺”的業績負增長煩惱依舊持續。繼2024年首次陷入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雙降”困境后,東莞農商行2025年上半年未能扭轉頹勢,在12家已披露中期業績情況的A股及H股上市農商行中,該行成為唯一一家兩項盈利指標雙雙下滑的機構,且降幅均居首位。今年上半年,東莞農商行實現營業收入55.01億元,同比下降14.02%,歸母凈利潤26.29億元,同比下降17.07%。深究原因,息差收窄與非息收入下滑構成雙重擠壓,交易凈收益因利率波動虧損、理財費率下調拖累業務收入。盈利承壓的背后,更暗藏資產質量的持續惡化。面對多重壓力,東莞農商行亟須破局,探尋穩健發展的新方向。
業績頹勢延續
除九臺農商行外,其余12家A股及H股上市農商行的“成績單”已悉數披露,在這場業績競賽中,東莞農商行成為目前唯一一家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雙降”的銀行,且降幅位居首位。
從資產規模來看,東莞農商行保持一定增長,截至上半年末,該行資產總額達7604.45億元,位于12家農商行第4位,較上年末增長1.95%,增速位居第11位。
然而,與資產端的平穩增長形成反差的是,盈利端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東莞農商行實現營業收入55.01億元,同比下降14.02%;歸母凈利潤26.29億元,同比下降17.07%。
進一步拆解可看出,盈利能力下降的核心原因則在于息差收窄與非息收入下滑的雙重擠壓。一方面,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貸款重定價及政策引導讓利實體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截至上半年末,東莞農商行凈利差降至1.16%,同比下降0.18個百分點;凈息差1.22%,同比下降0.18個百分點。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2.87%,同比下降0.45個百分點,而付息負債平均成本率1.71%,下降0.27個百分點,息差收窄快于成本下降的表現直接擠壓了利息凈收入空間,報告期內,該行利息凈收入42.37億元,同比降幅9.92%。
非息收入也成為盈利的“拖累項”,上半年東莞農商行非利息凈收入12.64億元,同比降幅達25.41%。其中,交易凈收益2.93億元,同比減少5.55億元,降幅達65.45%;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34億元,同比減少0.47億元,主要是理財產品費率下調導致的理財業務收入減少。
東莞農商行源于1952年成立的東莞信用互助組,1996年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2005年完成統一法人體制改革成立東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2009年改制為東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在香港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
上市后,該行盈利增速逐步放緩并轉向下滑。2023年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2024年東莞農商行首次出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指標“雙降”,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23.1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7.15%;歸母凈利潤46.2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0.4%。彼時,該行解釋稱,主要是受市場利率維持下行趨勢、政策引導金融持續讓利實體經濟等因素影響,營業收入增長緩慢,同時提高撥備計提力度增強風險防御能力。
談及東莞農商行盈利表現的持續負增長,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指出,受到市場利率下行、金融讓利、個人貸款和特定行業的不良率上升的影響,東莞農商行利息收入承壓顯著,非利息收入結構失衡,過度依賴市場波動收益。
資產質量承壓
在盈利指標承壓的背后,東莞農商行的資產質量也面臨挑戰。從數據來看,2021至2024年,東莞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呈現出連續四年攀升的態勢,從2020年末的0.82%一路攀升至1.84%,且上升幅度顯著擴大。
進入2025年,東莞農商行的資產質量狀況仍未得到明顯改善。截至上半年末,東莞農商行不良貸款率為1.87%,較上年末小幅上升0.03個百分點,這一水平僅優于廣州農商行1.98%的不良貸款率,在12家已披露中期業績的上市農商行中位列倒數第二。
深入剖析資產質量細分可以發現,東莞農商行的不良貸款風險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個人貸款和特定行業貸款成為風險集中爆發的領域。
截至上半年末,該行個人貸款不良率2.81%,較上年末上升0.52個百分點。當前國內消費復蘇進程仍存在不均衡性,個人信貸還款能力受到一定沖擊,在此背景下,該行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貸、個人消費貸不良率均有所上漲,尤其是信用卡透支不良率高達9.24%,遠高于其他個人貸款業務,且較2024年末的6.02%大幅上升3.22個百分點。
對比來看,公司貸款(不含票據貼現)資產質量則有所改善,截至報告期末,不良貸款率1.59%,較上年末下降0.22個百分點,保持較好水平,東莞農商行稱,公司的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不良貸款率分別為5.64%、2.1%,主要原因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困難,無法按時還本付息,最終形成不良。
不良貸款率的持續攀升還伴隨著“防御能力”的減弱,那就是撥備覆蓋率的同步下滑。截至上半年末,東莞農商行撥備覆蓋率190.56%,較上年末下降17.16個百分點,撥貸比3.56%,下降0.26個百分點,風險的“緩沖墊”正在不斷變薄。面對承壓的資產質量,東莞農商行也采取了一系列處置措施,通過催收、核銷、債權轉讓等方式處置不良貸款19.82億元,其中呆賬核銷14.4億元。
知名經濟學家盤和林指出,東莞農商行要收緊借貸,嚴格把關,對客戶要進行風控篩選,盡可能地積累高信用客戶。對于存量不良信貸要加速處置,輕裝上陣。對于增量業務,一方面要嚴格風控,另一方面可以從消費貸和經營貸兩個方向考慮業務拓展。
對公零售協同破局
在銀行業普遍面臨盈利增長放緩、凈息差持續收窄以及資產質量管控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東莞農商行亟須從業務結構調整、風險防控強化、區域資源深耕等多維度系統性制定應對策略,通過精準施策推動經營狀況逐步改善,最終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
有銀行業分析人士指出,東莞農商行應聚焦東莞制造業名城的區域產業特色,構建對公零售場景滲透的一體化生態圈。對公層面,結合東莞產業特點打造差異化服務體系,延伸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零售層面,除了壓降高風險個人消費貸產品之外,還可以發力財富管理方向,培養專業的理財顧問團隊,為客戶提供個性化財富規劃服務;通過線上直播、線下講座等形式開展投資者教育,提升客戶信任度。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東莞農商行對公業務以區域深耕為核心,貸款投放高度集中于東莞本地,截至2025年上半年,東莞地區貸款占比達82.68%,“本土銀行”定位明顯。從行業分布看,前十大客戶主要集中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筑業、房地產業等領域,與東莞作為制造業重鎮的產業結構存在一定關聯。
零售業務亦是東莞農商行的發力方向,截至上半年末,該行個人存款余額3258.1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61%;個人貸款余額1268.52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07%;個人客戶資產管理規模(AUM)余額3983.29億元;存續理財產品規模386.87億元,其中個人理財占比87.24%;財富業務中收創收1.33億元。
“對公與零售業務并非孤立存在,”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為,通過對公業務服務的核心企業,可延伸服務其員工的零售需求,如推出企業員工專屬消費貸、信用卡等產品;借助零售業務積累的海量個人客戶數據,可為對公業務的小微企業客戶信用評估提供補充參考,提升風控效率。唯有實現對公與零售業務的同頻共振、協同發展,才能真正重構業務結構的均衡性與可持續性,走出一條特色化的破局之路。
針對盈利能力下降、風險緩釋手段以及業務板塊權重發力重點,北京商報記者聯系采訪東莞農商行,但電話始終未有人接聽。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