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 更多細化措施將出臺
- 2025年11月03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劉向東認為,有關部門應優化對外投資管理,完善外商投資服務保障體系,引導企業合規經營,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依托境外產業園推動產業鏈協同,支持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共建共用供應鏈體系。引導重點行業海外布局,強化本地化合作與售后服務。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商務部黨組日前表示,要謀劃好設計好落實舉措,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等方面出臺更多細化措施。
專家認為,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包括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兩方面,是“十五五”期間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之一?!笆逦濉逼陂g,穩外資舉措有望繼續加碼,合作領域也有望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創新藥等領域拓展。
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921家,同比增長16.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737.5億元,其中9月當月同比增長11.2%;與此同時,1至9月,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9236.8億元,同比增長4.4%。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從“十四五”看,中國利用外資,一是“量穩”,實際使用外資累計7200多億美元,新設外企24萬多家,引資大國地位依然穩固;二是“質優”,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超過1/3,汽車、醫療健康、電子信息等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在華落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明顯增多。
中國市場的“磁吸力”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密不可分?!笆逦濉睍r期將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落實好“準入又準營”,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促進外資境內再投資。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看來,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需要以服務業為重點穩步擴大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流程,確保既準入又準營,持續擦亮“投資中國”品牌,同時優化投資環境與政策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確保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提供政策激勵,重點吸引高技術產業和研發中心落地。通過自貿區、開發區等平臺,引導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戰略性領域,建立外資項目專班和圓桌會議制度,解決外資企業直接訴求,拓展國際合作與融資渠道。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聶平香表示,要充分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有關部門可通過統一大市場建設、提振消費、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方式,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潛力;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和新科技帶來的新產業新模式等方面,為跨國公司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
王文濤說,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也是外企的機遇。商務部將按照“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要求,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劉向東認為,我國將加快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開放。今后,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將聚焦這些服務業領域進行縮減,如推動增值電信業務開放試點,逐步取消數據中心、云服務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外商獨資醫院試點范圍,研究制定教育、文化領域自主開放措施等。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等平臺將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
不少外資企業人士表示,投資中國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當前,國際貿易投資面臨的挑戰增多,中國政府持續擴大開放,在穩外資、促發展方面展現出堅定決心,期待“十五五”規劃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愿繼續加大在華投入、深化合作,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
優化對外投資管理
專家認為,吸引外資能夠帶來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助力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對外投資則能推動我國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笆逦濉睍r期,“引進來”與“走出去”協同發力,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既看GDP(國內生產總值)也看GNI(國民總收入)”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占全球份額的11.9%,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連續13年位列全球前三。
《建議》明確,有效實施對外投資管理,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促進貿易投資一體化,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對此,劉向東認為,有關部門應優化對外投資管理,完善外商投資服務保障體系,引導企業合規經營,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依托境外產業園推動產業鏈協同,支持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共建共用供應鏈體系。引導重點行業海外布局,強化本地化合作與售后服務。
聶平香表示,有關部門將推動建立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全面綜合的服務,強化合規、法律、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人才等服務支撐。推動投資貿易一體化發展,以對外投資帶動貿易尤其是中間品貿易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