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搶規模到重資本 支付業生存邏輯生變
- 2025年10月23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2025年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正在持續一場“資本競賽”的深刻改寫。一邊是財付通、抖音支付、網銀在線等頭部機構動輒數億甚至幾十億元的增資手筆,注冊資本紀錄不斷被刷新;另一邊是福建一卡通、廣東粵通寶等中小機構因業務承壓、資本不足黯然退場,支付牌照注銷數量累計達到107張。
2025年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正在持續一場“資本競賽”的深刻改寫。一邊是財付通、抖音支付、網銀在線等頭部機構動輒數億甚至幾十億元的增資手筆,注冊資本紀錄不斷被刷新;另一邊是福建一卡通、廣東粵通寶等中小機構因業務承壓、資本不足黯然退場,支付牌照注銷數量累計達到107張。業內人士認為,在《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深化的背景下,資本實力已成為支付機構的“生存通行證”,行業馬太效應持續加劇,新的競爭格局也正在加速成型。
頭部“資本競賽”持續
回顧今年以來,支付行業增資動作呈現“頭部引領、梯隊分化”的鮮明特征。
最近一次傳來增資消息的是網銀支付,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公示顯示,同意網銀在線(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至15億元人民幣;同意網銀在線(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變更高級管理人員,褚天舒為副總經理、趙小玥為風控負責人。
這一動作并非個例,就在10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準予銀盛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至3.1億元人民幣。另外,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也同意浙江唯品會支付服務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至2億元人民幣。
業內認為,這些支付機構的增資動作,核心目的在于夯實資本實力,一方面為應對監管對資本充足率的潛在要求,另一方面也為未來業務拓展,特別是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等重資本、高合規要求的業務線儲備彈藥。
而將時間線拉長至今年來看,增資動作最為惹眼的屬騰訊旗下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財付通”)。自2024年4月注冊資本從10億元猛增至153億元,到2025年6月獲批再增至223億元,增資后的財付通,資本實力仍穩居行業首位。
截至目前,國內主要支付機構注冊資本排名中,財付通位居首位,貝寶支付以45.2億元注冊資本緊隨其后,位列第二,度小滿支付以40億元注冊資本排名第三,抖音支付以31.5億元注冊資本排第四,此外網銀在線和支付寶注冊資本相同,均為15億元。
業內認為,《條例》及實施細則構建的監管框架,是本輪增資潮的最直接推手。正如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告訴北京商報記者,2024年5月實施的《條例》,不僅將注冊資本最低門檻明確為1億元實繳資本,更建立了與備付金規模掛鉤的凈資產動態要求,其中大多機構增資并同步調整高管團隊,顯然是為滿足監管要求,同時對市場競爭做戰略準備。
王蓬博進一步稱,資本金規模直接關聯到支付機構的業務上限、備付金存管成本以及客戶信任度,增資既可提升其抗風險能力,也為未來可能的牌照續展、業務拓展打下基礎。而引入專業背景更強的風控與管理人才,則反映出其從粗放運營轉向精細化風控和合規驅動的經營理念,有助于提升整體展業效率與監管溝通能力。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今年來,支付新規及其細則仍對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新規相關內容,多家支付機構紛紛開啟增資舉動,能夠在強化公司治理的同時,更好地滿足監管要求。增資行動屬于響應監管精神、深化落實合規工作的體現,同時也能夠提升其資本金實力,從而為后續進一步鞏固支付服務質量、抵御外部風險打下堅實根基。
中小機構提速離場
與頭部“狂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機構提速離場。
截至目前,國內持牌支付機構數量已縮減至164家,累計注銷牌照達107張,其中大多為預付卡類牌照,這類機構因商業模式受限、資本實力薄弱,成為洗牌重災區。
最近一次離場的是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福建一卡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更新的已注銷支付許可機構信息,列表中新增福建一卡通,業務類型為儲值賬戶運營Ⅱ類,原牌照有效期至2027年6月,于2025年9月29日注銷。而這也是年內中國人民銀行披露注銷的第11張支付牌照。
除了福建一卡通,年內被注銷的支付機構還有廣東粵通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瑞銀信支付技術有限公司、金運通網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人保支付科技(重慶)有限公司、上海潤通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山東飛銀支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銀生寶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匯明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得仕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大多機構仍掙扎在注冊資本達標線邊緣。
業內認為,這是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資本、質量發展的典型特征。大型機構增資是為強化合規與科技能力,中小機構則因達不到展業門檻被迫退出,行業馬太效應持續加劇。
“增資是監管導向、市場集中度提升與合規成本上升共同作用的結果。”王蓬博進一步稱,首先是監管因素,條例及細則明確要求凈資產與備付金規模掛鉤,備付金越大,所需資本金越高,這是最直接的推力。其次是業務發展需求,交易體量的持續增長必然帶來備付金沉淀的增加,機構必須通過增資來匹配業務擴張,否則將面臨展業限制。最后是風險防控考量,支付行業面臨欺詐、系統、流動性等多重風險,充足的資本金是抵御外部沖擊、保障用戶資金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市場信心、吸引合作伙伴的重要背書。
除了機構離場,年內支付罰單也不少見。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第三方支付行業嚴監管態勢持續深化,罰單高頻落地成為行業常態。截至目前,監管已披露至少74張罰單,包括機構及相關責任人在內被罰沒金額總計1.9億元。從業務紅線來看,主要包括反洗錢義務履行不到位和商戶管理不力等問題。
“強者愈強”的格局重塑
2025年的支付行業增資潮,絕非簡單的資本補充行為,更折射出強監管下行業發展的深層變革。
在王蓬博看來,如今,在備付金全額集中繳存后,支付機構盈利模式重構,疊加反洗錢、數據安全等監管壓力加大,資本實力成為生存底線。這一趨勢確鑿無疑地標志著行業已從早期跑馬圈地、搶用戶搶市場的規模擴張階段,全面轉向新發展階段。
合規硬約束成為行業“第一準則”,資本實力也將決定業務天花板。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支付行業還將繼續迎來“強者愈強”的格局重塑。
蘇筱芮認為,未來,隨著機構內生發展需求與第三方支付市場競爭的加劇,預計將會有更多支付機構加入增資行動,這一趨勢能夠加強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整體資本金實力,推動支付機構后續將資金投向市場服務與科技建設,從而促進支付服務實體經濟、支付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后續,一些規模較小的支付機構可在合規展業的基礎上,謀求更多支付產品及場景模式的創新路徑,與大型支付機構在市場中實現錯位競爭。
行業洗牌也催生專業化分工。王蓬博則稱,后續,頭部機構憑借資本優勢可向綜合金融科技服務商轉型,深耕場景生態、加大技術投入、拓展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業務;而中小機構則應聚焦細分領域做精做專,比如深耕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或區域化服務,避免同質化競爭。建議全行業強化合規內控建設,重視數據治理與消費者權益保護,警惕盲目擴張帶來的風險積聚。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