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市場需求與政策支持雙輪驅動 創新藥板塊表現亮眼
- 2025年09月16日來源:環球網
提要: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藥板塊成為資本市場熱門領域之一。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創新藥“出海”商務拓展(BD)金額創下新高被視為板塊重估的重要邏輯,但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患者對高質量創新藥的真實需求持續釋放,才是推動行業復蘇的核心動力。
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藥板塊成為資本市場熱門領域之一。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創新藥“出海”商務拓展(BD)金額創下新高被視為板塊重估的重要邏輯,但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患者對高質量創新藥的真實需求持續釋放,才是推動行業復蘇的核心動力。
據中郵證券研報統計,今年上半年,A股21家創新藥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6.9億元,同比增長約42%;H股32家創新藥上市公司上半年營收達421.3億元,同比增長約10%。頭部企業表現尤為突出。恒瑞醫藥上半年不含對外許可收入的創新藥銷售收入為75.7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4.5%。
此外,百濟神州創新藥百悅澤(澤布替尼膠囊)上半年在國內銷售額為11.92億元,同比增長36.5%;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銷售額26.43億元,同比增長20.6%。億帆醫藥的兩大創新藥產品億立舒和易尼康上半年合計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69.57%,成為業績增長核心驅動力。先聲藥業上半年創新藥收入同比增長26%,商業化創新藥組合已拓展至10款。翰森制藥上半年創新藥與合作產品銷售收入約61.45億元,同比增長22.1%,已有7款創新藥在中國實現銷售。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創新藥行業正迎來國內醫保市場與海外市場的雙重發展周期,企業逐步走向盈利,今年將有大批公司在國內市場實現商業化的重大突破。
創新藥的研發需要巨大的投入,而廣闊的市場空間與政策支持是其實現商業價值的關鍵。今年7月,國家醫保局醫保中心副主任王國棟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自2018年成立以來,國家醫保局持續深化醫保藥品目錄管理改革,通過7輪調整,累計將149種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臨床用藥結構顯著優化,新藥好藥可及性明顯提升,醫保基金保障績效進一步提高。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醫保基金對協議期內談判藥品累計支付4100億元,帶動相關藥品銷售超6000億元。
京新藥業半年報顯示,其首個1類創新藥地達西尼膠囊于2024年11月通過國家醫保談判納入目錄,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5500萬元,醫保放量效應初步顯現。貝達藥業半年報披露,其4款創新藥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包括貝美納、賽美納、伏美納等在內的新藥在納入醫保后均實現快速放量。
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與國家醫保局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將部分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大但暫未納入基本醫保目錄的創新藥納入其中。有業內人士認為,該政策精準回應了行業痛點,特別是醫保支付標準與首發價格機制的明確,有助于破解國產創新藥定價與回報難題。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創新藥市場規模達1620億元,其中醫保支付約占43.8%,個人現金支付占48.5%,商業健康險支付占7.7%。有業內預測顯示,到2035年,商業保險支付占比有望提升至44%。
創新藥的商業化并非終點,而是更高水平研發的起點。在營收增長的支撐下,多數創新藥企不僅未縮減研發投入,反而持續加大管線布局,形成“營收增長—研發投入增加—管線儲備豐富—未來營收再增長”的良性循環。
咨詢機構Citeline今年3月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藥物研發中的份額接近30%,美國約為48%。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資深會長宋瑞霖日前表示,中國目前擁有1775種first-in-class(首創新藥)管線,全球占比19%;license-out(技術授權出海)數量全球占比14%,總金額占比30%,正逐步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重要源頭。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