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賦能+全鏈協同”驅動中醫藥產業升級
- 2025年07月02日來源:中國經濟網
提要:專家指出,中醫藥產業要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作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借助智能監測、區塊鏈溯源等科技手段,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開展優質評價提升中藥質量,加速國際化標準建設,推動產業走向數字化、標準化、國際化。
借助智能設備對中藥材種植環境實時監測與精準調控,運用AI技術輔助中醫診療提升辨證效率……近年來,中醫藥產業正以全產業鏈升級協同驅動高質量發展。專家指出,中醫藥產業要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作與“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借助智能監測、區塊鏈溯源等科技手段,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開展優質評價提升中藥質量,加速國際化標準建設,推動產業走向數字化、標準化、國際化。
供應鏈融合創新 激發健康消費新需求
近日,中國中藥協會常務副會長吳憲在首屆中藥產業供應鏈融合大會上表示:“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中藥產業供應鏈的融合與創新,對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保障中藥質量安全、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他說,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以及“產學研用”各方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將為中藥產業供應鏈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與延續。
當前,現代科技正深度賦能中醫藥供應鏈、產業鏈。中醫藥文化大會執行主席劉峻杰表示,運用智能設備可以實現中藥材種植環境的實時監測與精準調控,區塊鏈技術可以保障藥材溯源與質量安全,新型萃取技術能有效提高中藥制劑的純度與療效,AI可以輔助中醫診療提升辨證效率,“這些創新成果,既提升了中醫藥服務的精準性和標準化程度,也增強了消費者對中醫藥的信任。”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閆青春表示,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產業升級,是落實健康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中醫“治未病”理念與健康管理高度契合,這有助于全社會特別是“銀齡”人群的防病、治病,促進銀發經濟的快速發展,激發更多大健康消費新需求。
“從市場需求看,中醫藥天然綠色的特點契合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傳統診療、中藥、非藥物療法、藥食同源以及各種養生手段和產品,廣受消費者歡迎。在產業發展層面,健康消費需求的增長可以帶動中醫藥產業鏈協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中醫藥產業升級。”劉峻杰說。
隨著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大眾消費逐步升級,越來越多的藥食同源產品從“藥房”進入“商超”,撬開龐大的消費市場。長白山皇封參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慶海介紹說,公司深耕人參紅參傳統加工,結合現代科技開發了多項專利產品,并通過綠色種植模式和有機認證,確保人參品質,同時加強文化挖掘與品牌創新,加速人參品牌的國際化布局。
構建全鏈協同 促進中醫藥產業升級
“中藥企業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健全全產業鏈追溯體系,對保障中藥質量安全意義重大。”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劉紅衛說,近年來,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藥品的來源和質量,全產業鏈追溯體系能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和使用中藥產品。
在劉紅衛看來,提升中藥品質,推進中藥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是時代趨勢。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建設高水平的智能工廠、綠色工廠,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以康緣藥業為例,劉紅衛介紹說,“我們調研了解到,企業在引入智能化生產設備后,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均有顯著提升,與傳統車間比較,生產線效率提高23.47%;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實現生產過程在線監控后,產品合格率從98%提升至99.5%,產品質量的均一性提高22.46%。”
劉紅衛建議,政府應加大對產業集群建設的扶持力度,支持“鏈主”“鏈長”企業發展,帶動中小企業協同進步;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與企業合作,共同研發適合中藥生產的數智化和綠色化技術及裝備;建立中藥生產質量監管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控企業生產過程,保障產品質量。
2025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健全全產業鏈追溯體系”。
對此,專家表示,應構建全鏈協同創新生態,助力中藥產業升級。一方面,強化基礎研究鏈,夯實創新根基。建立多學科聯合實驗室,開展中藥藥效物質基礎、作用機制研究;推動古籍數字化工程,建立中藥典籍AI解析平臺,挖掘傳統經驗與現代科學的關聯點。另一方面,打通成果轉化鏈,提升產業化能力。在道地藥材產區布局“研發-中試-產業化”一體化平臺,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
此外,還有專家建議,優化臨床研究鏈,強化證據支撐。構建循證醫學協作網絡,建立覆蓋多病種的中藥臨床療效數據庫;推動人用經驗轉化,研究將名醫驗方、院內制劑快速轉化為新藥。延伸中藥產業鏈,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藥智能制造,推廣智能煎藥系統、在線質控設備,實現生產全流程數字化;拓展中藥大健康場景,開發中藥功能性食品、日化用品等衍生品。
開展中藥優質評價 增強國際競爭力
作為中醫藥事業的基石,中藥質量直接關乎臨床療效與患者安全,是推動中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現實中由于產業鏈過長、質量控制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能力高低不一,導致中藥質量參差不齊。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化學中心執行主任劉安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自2013年起,他的團隊就開展了優質中成藥的評價工作,制定了三級質量量度評價體系。“通過對復方丹參制劑等9個廠家的產品進行評價,我們發現,不同廠家之間的產品質量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原料得分和生產過程得分較高,但質量得分和上市后得分較低。”他說,這反映了中藥行業在原料控制和生產過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在產品質量控制和上市后的研究與監管方面存在不足。
劉安表示,通過實施優質優價,能夠鼓勵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進一步提高中藥產品質量。
中醫藥服務貿易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教授姜義茂表示,提升中藥質量,建立國際認可的質量標準體系,是推動中醫藥“出海”的必由之路。標準化的中藥產品不僅能提升中醫藥的整體形象和國際認可度,還將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加快中醫藥的國際化、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步伐。
專家表示,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標準,開展中藥優質評價,明確質量控制短板,可以有效提高中藥的質量控制水平,保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性。同時,強化中藥質量評價能力,建立健全中藥質量全鏈條安全監管機制,也是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措施。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