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減肥藥賽道展望:兩大巨頭激戰中國市場,口服藥群雄逐鹿
- 2025年02月03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諾和諾德方面曾表示,“為滿足患者需求,我們正努力增加GLP-1類藥物的產品供應。我們將以負責任的方式在全球市場分配現有產品供應,遵循一致標準,聚焦于確保患者用藥的連續性和創新藥物的可及性。”2024年3月,諾和諾德中國也曾宣布,在天津投資約40億人民幣用于無菌制劑擴建項目,并舉行了該擴建項目的奠基儀式。
諾和諾德和禮來兩大巨頭的王牌減肥藥先后在國內獲批,多款國內藥企的減肥藥授權出海……回望2024年,胰高糖素樣肽-1(GLP-1)無疑是國內醫藥行業的大熱門,而這個熱度在2025年也將迎來新的看點。
“GLP-1雙雄”在華拉開商業大戰
2025年1月2日,禮來宣布,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GIP)/GLP-1受體激動劑替爾泊肽正式在中國上市,其中就包括減重適應證。替爾泊肽是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獲批用于二型糖尿病和長期體重管理的每周一次GIP/ GLP-1受體激動劑。在禮來之前,2024年11月17日,諾和諾德中國宣布,減重版司美格魯肽正式在國內上市。該藥是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用于長期體重管理的GLP-1周制劑。
GLP-1藥物原本用于二型糖尿病治療,因具備減肥效果而在全球走紅。禮來和諾和諾德是全球GLP-1藥物的兩大王者。諾和諾德2024年三季報顯示,減重版司美格魯肽注射液Wegovy收入為383.4億丹麥克朗,約合55.32億美元,同比增長77%。禮來2024年業績預告則提到,Zepbound(替爾泊肽減重版)第四季度收入為19億美元。加上前三季度的30.18億美元,減重版替爾泊肽的全年收入為49.18億美元。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勢嚴峻,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成人超重肥胖率合計超50%。據2021年《柳葉刀》雜志發布的數據,預計到2030年,中國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的人數可能達到7.8995億人。隨著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減重版在中國的商業化,中國市場有望成為兩家藥企的業績增長點,兩家企業圍繞GLP-1減肥藥的商業化競爭也在中國市場一觸即發。
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曾發文提到,作為減肥藥,再“神”也不能進醫保。目前,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在國內減重領域拼的仍然是自費市場,且都出現在電商渠道。有使用過GLP-1減肥藥的人士此前曾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由于減肥自帶醫療和美容雙重屬性,選擇GLP-1減肥藥的人大部分對價格并沒有那么敏感,進不進醫保關系不大,主要還是看減重效果和安全性。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東部時間1月17日,美國政府宣布,諾和諾德減肥藥Wegovy和糖尿病藥物Ozempic等15種藥物被列入美國政府計劃于2027年進行的醫保價格談判中。雖然美國醫保談判的進程比較緩慢,但在這一政策背景下,中國自費減肥藥市場對于兩家藥企來說可能變得更加重要。
無論是司美格魯肽還是替爾泊肽,全球范圍內均曾出現過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產能是兩家藥企商業化成功的關鍵,中國市場也不例外。兩家藥企都曾就產能問題對外表態。
2024年10月11日,禮來中國宣布將投資約15億元用于其蘇州工廠的產能升級,擴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創新藥物的生產規模。這項投資是禮來史上最大幅度全球產能升級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擴產后的蘇州工廠將兼顧出口歐洲市場與供應國內藥物的雙重需求。禮來在替爾泊肽上市時曾向記者表示,禮來每天都在生產運輸大量的替爾泊肽,這一量級是史無前例的,以滿足患者的需求,“我們的工廠正在日夜不停運轉,新的制造設施也在連夜建設中”。
諾和諾德方面曾表示,“為滿足患者需求,我們正努力增加GLP-1類藥物的產品供應。我們將以負責任的方式在全球市場分配現有產品供應,遵循一致標準,聚焦于確保患者用藥的連續性和創新藥物的可及性。”2024年3月,諾和諾德中國也曾宣布,在天津投資約40億人民幣用于無菌制劑擴建項目,并舉行了該擴建項目的奠基儀式。但對于該基地是否涉及GLP-1藥物的生產,諾和諾德中國僅表示,天津生產廠是諾和諾德全球戰略生產基地之一,產品在這里灌裝、組裝和生產,我們不透露具體產品的生產地點。
口服減肥藥距離人們還有多遠?
在現有的GLP-1注射液之外,行業對口服GLP-1藥物充滿期待。當前,國內僅有奧利司他膠囊一種口服藥物獲批用于減重,且因減重效果有限、副作用等原因,市場表現并不太好。從研發情況來看,口服GLP-1減肥藥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口服多肽類藥物,一種是靶向GLP-1的口服小分子藥物。
1月11日,諾和諾德宣布,全球首個口服GLP-1——諾和忻(司美格魯肽片)在中國全面上市。雖然諾和忻的適應證只是二型糖尿病,但其口服的給藥方式在GLP-1藥物中走在前列,也讓行業對口服GLP-1減肥藥充滿了期待。司美格魯肽片是多肽類GLP-1藥物的代表,其技術難點是由于口服經過胃腸吸收后會影響吸收藥效,生物多肽類藥物GLP-1如何實現口服。根據諾和諾德對外公布的消息,對于這一難題,諾和諾德借助“SNAC吸收促進劑”創新技術,司美格魯肽片突破了這一技術壁壘。SNAC的促吸收作用可將口服給藥途徑的司美格魯肽分子生物利用度提高約100倍。
諾和諾德也在推動口服司美格魯肽的減重適應證,目前已處于三期臨床研究階段。2024年8月,諾和諾德在公布2024年半年報時曾透露,口服司美格魯肽Rybelsus(25mg)的減重三期OASIS 4研究已成功完成。結果顯示,口服司美格魯肽組受試者的體重下降了13.6%,而安慰劑組這一比例為2.2%。如果所有受試者均堅持完成了治療,則口服司美格魯肽組的體重降幅為16.6%,安慰劑組降幅為2.7%。此外,口服司美格魯肽顯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諾和諾德還有一款口服減肥藥Amycretin片。2024年4月,Amycretin片臨床試驗申請在國內獲得受理。公開資料顯示,該藥的在研適應證為肥胖,每周一次皮下治療或每天一次口服治療,其中口服Amycretin的一期臨床試驗成功完成。
諾和諾德的強大競爭對手禮來,也有一款口服GLP-1藥物Orforglipron,也處于三期臨床階段,目前仍未有適應證上市。需要注意的是,禮來的Orforglipron屬于非肽類藥物。諾和諾德和禮來誰能首先在口服減重賽道拔得頭籌,也是未來口服減肥藥領域的一大看點。
在減重方面,根據禮來2023年6月披露的消息,該產品正在進行針對長期體重管理的ATTAIN系列3 期臨床研究。禮來披露的二期研究數據顯示,該研究受試者的平均基線體重為 109 公斤。在26周主要終點時,Orforglipron(12 mg、24 mg、36 mg或 45 mg)顯示出統計顯著的劑量依賴性體重減輕:所有劑量組受試者體重降幅從8.6%(9公斤)至 12.6%(13.3 公斤),而安慰劑組體重降幅為 2.0%(2.1 公斤)。36 周時,Orforglipron受試者體重持續下降,所有劑量組降幅從 9.4%(9.8 公斤)至 14.7%(15.4 公斤),安慰劑組受試者體重降幅為 2.3%(2.4公斤)。
除了兩家遙遙領先的巨頭,全球眾多藥企也在口服減肥藥賽道有所布局,其中阿斯利康以及華東醫藥(000963)、甘李藥業(603087)、恒瑞醫藥(600276)等藥企的布局均與中國相關,相關產品2025年在國內能否有新進展值得關注。
阿斯利康于2023年11月通過與國內藥企誠益生物合作獲得了每日一次的口服小分子GLP-1在研藥物ECC5004(即AZD5004),該藥有潛力用于治療肥胖癥、二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代謝疾病。2024年11月,阿斯利康在2024年美國“肥胖癥周”(ObesityWeek)上披露,AZD5004讓患者平均體重在四周內減輕近6%,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國內藥企方面,華東醫藥管線中有一款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HDM1002。2024年三季報顯示,該藥已完成用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體重管理適應證Ⅱ期臨床研究全部入組。2025年1月21日,華東醫藥在投資者平臺回復提問時稱,HDM1002預計于2025年2月開展體重管理適應證的pre-Ⅲ期會議溝通,并計劃于2025年3月啟動體重管理適應證三期臨床研究;甘李藥業擁有一款名為博凡格魯肽(GZR18片)的在研產品。2024年11月披露的數據顯示,該藥在中國健康受試者中的一期臨床試驗取得積極結果。受試者接受每日口服一次目標劑量為60mg的GZR18片治療2周后,平均體重相對基線降低4.16%;且停藥1周后,受試者體重持續減輕0.51%,較基線平均降幅達4.67%。觀察至停藥后21天,受試者的體重和BMI均未回升到基線值。
“藥茅”恒瑞醫藥于2024年將三款GLP-1打包授權給海外公司,其中就包括一款口服小分子GLP-1藥物HRS-7535片。2024年2月,恒瑞醫藥曾對外披露,該藥用于減重適應證的二期臨床研究獲批。同樣將口服小分子GLP-1減肥藥授權給海外的還有翰森制藥。2024年12月,翰森制藥公告稱,與默沙東已簽署關于HS-10535的全球獨家許可協議,此次合作潛在最高總金額超過20億美元。HS-10535是一款在研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處于臨床前階段。
中信建投在2025年技術展望中提到,GLP-1減重賽道發展成熟,口服與皮下藥物多樣化,從單一減重升級到多方面獲益,新靶點存在潛在出海機會。上海證券研報認為,從研發趨勢來看,長效化、多靶點和口服藥物研發已經成為核心方向。其中,口服藥物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多使用選擇。相比于口服多肽制劑而言,小分子產品的工藝開發更簡單,成本控制能力更強。一旦小分子GLP-1藥的安全性和療效得到驗證,其成本優勢將對GLP-1減肥藥市場競爭形成沖擊。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