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人工智能>正文內容
          • 從“走不穩”到“能干活” 我國人形機器人在WAIC秀出“關鍵一躍”
          • 2025年07月28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在展望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節點時,江磊預計,在現階段,通過優化數據采集精度,機器人可勝任無人零售、銀行導覽等厘米級精度要求的服務工作。3年至5年后,隨著高精度傳感器部署和數據積累,預計機器人將實現毫米級作業精度,拓展至工業制造等專業領域。5年至10年重點突破運動控制與情感交互技術后,最終將實現機器人在家庭服務場景的全面落地。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人形機器人的存在感顯著提升。

          一個直觀的變化是,與往屆相比,今年的人形機器人不再是固定在展臺上的靜態展品,而是真正動起來的“產品”,紛紛展現出更全面的能力——既能進行表演,也能嘗試干活。無論是格斗、打鼓、跳舞、打麻將等娛樂展示,還是搬運、分揀等更具實用性的技能,現場均有人形機器人演示。

          在現場接待客戶的間隙,開普勒人形機器人CEO胡德波向上海證券報記者分享了他的觀察:“去年WAIC沒有幾臺人形機器人敢秀走路,就算走了,其實走得也不怎么樣。但今年,WAIC上機器人的數量多了,而且狀態也好了很多,走路在今年已經被徹底攻克了,大家更多是聚焦在機器人干活的能力上。”

          從展品管窺產業變革,這些變化預示著人形機器人的新起點。正如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所言:“2025年可能在未來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我們人形機器人走、跑、跳的問題都有了解法,而且解法的句號是由我們中國企業畫上的。但下一個競爭點,尤其是能干活這件事兒,全球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我們有機會定義新的行業標準。”

          “能文能武”

          在本屆大會現場,行業“當紅炸子雞”宇樹科技攜帶格斗比賽同款人形機器人G1,以及四足機器人B2和Go2亮相。

          當G1表演起格斗時,宇樹科技展臺瞬間變成人氣最旺的展臺,G1被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墻圍住。身高1.32米、體重35公斤的G1格斗機器人憑借29個靈活關節和智能平衡算法,在展臺表演了拳擊連招、回旋踢。當其意外摔倒時,動態平衡系統僅用數秒便讓它完成自主起身。

          智元機器人則打造了300平方米的主題展臺,圍繞工業物流、商業服務、家居場景、科研教育、文娛表演五大商業場景,全景呈現旗下全明星機器人陣容——靈犀X2、精靈G1、遠征A2、遠征A2-W。在智元機器人的展臺,觀眾可以觀賞機器人群舞表演,參與機器人盲盒手辦游戲,與機器人一起下棋對壘。

          魔法原子攜旗下新品雙足人形機器人MagicBot Z1與輪式四足機器人MagicDog W迎來線下首秀,還首次在線下展示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MagicBot Gen1在工業場景中的落地案例。在展臺上,機器人“小麥”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搬運+點膠”等柔性環境下的作業任務。

          矩陣超智MATRIX-1則在本屆大會上做了全球首秀,在現場展現了擬人自然步態行走(復雜地形自適應性與抗干擾能力)、多任務上肢協同操作(抓取/傳遞/精準操控)、沉浸式人機交互體驗(動態響應人類指令)等技能。

          “這次是我們首次將人形機器人進行線下展示,大家可以直觀看到,我們的MATRIX-1已經具備完整的行走能力,在完全無保護狀態下實現了穩定性的大幅提升。”矩陣超智創始人張海星向記者介紹稱,目前MATRIX-1已經實現用戶指引、導覽交互等功能,可以在商業接待、場所引導及質量安防巡檢等場景落地。

          “去年的‘十八金剛機器人陣列’更多是靜態招手等基本功能,而今年,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能進行動態展示,本屆大會也成了人形機器人的技能展示大舞臺。”談及觀展后的感受,江磊如是說道。

          產業脈動

          透過這些展品,本屆大會也折射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幾個關鍵趨勢:

          一是成本大幅降低。得益于具身智能技術的賦能和核心零部件的創新,現在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顯著提升,但成本反而大幅下降。“今年高端機型可能在50萬元左右,這放在以前已經是很低的價格了。還有企業推出了幾萬元的產品,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制造業的優勢。”江磊說。

          二是“大腦小腦”控制系統的突破。雖然這兩年機器人硬件形態已經很豐富,但智能控制一直是行業短板。江磊今年走訪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開始應用大模型或VLA技術,機器人不僅能夠交互響應,還具備抗干擾和動作泛化能力。

          要推進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鋪開,胡德波同樣認為,關鍵在于本體與“小腦”(運動控制系統)的協同穩定性,這是一個需要軟硬件全棧優化的系統工程。

          三是訓練場建設成為共識。當前行業普遍面臨具身智能語料庫不足的挑戰。與主要依賴文本數據的傳統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所需的數據集具有顯著的多模態特征——不僅需要基礎文本信息,還必須整合動作指令、環境光線變化等物理世界參數,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加緊建設專用訓練場。

          在數據層面,亦有企業在本屆大會現場給出了不一樣的解法。例如,智平方選擇同時切入汽車制造、半導體、生物科技和公共服務四大場景。“不同于此前一款機器人先‘死磕’一個場景,把一個場景做深做透的理念,我們盡可能讓機器人在更多場景里面去應用,這樣數據多樣性也會提高,對整個具身大模型的訓練有幫助。”智平方創始人、CEO郭彥東表示。

          在展望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節點時,江磊預計,在現階段,通過優化數據采集精度,機器人可勝任無人零售、銀行導覽等厘米級精度要求的服務工作。3年至5年后,隨著高精度傳感器部署和數據積累,預計機器人將實現毫米級作業精度,拓展至工業制造等專業領域。5年至10年重點突破運動控制與情感交互技術后,最終將實現機器人在家庭服務場景的全面落地。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