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電行業轉出新空間 錨定50億千瓦裝機目標
- 2025年10月24日來源:中國經濟網
提要:在近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100多個國家提交新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和承諾。我國也正式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從漂浮式基礎到大容量機組的全鏈條技術,全力突破深遠海風電開發難題;適配沙漠戈壁高溫、高沙塵環境的“定制化”機組,保障沙戈荒風電基地建設全力推進;覆蓋“裝備—衍生—服務”的完整風電產業生態,盡顯多元化發展活力……在近日舉辦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隨處可見風電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最新成果。
當前正值全球能源轉型從戰略共識轉向全面行動的重要階段,中國風電行業如何整合全鏈力量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錨定50億千瓦裝機目標
“十四五”以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速,實現躍升式發展。截至目前,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已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位,正進入年均新增裝機1億千瓦以上的新階段。同時,我國風電整機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已實現對57個國家的機組出口,7家整機商已在海外建廠或正在推進建廠計劃。
在近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100多個國家提交新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和承諾。我國也正式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風電將在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發揮關鍵作用。我國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三北”地區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75億千瓦,通過本地消納與跨區平衡,可提供低成本電力供應;中東南部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5億千瓦,因地制宜集約發展空間廣闊;離岸300公里范圍內海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7億千瓦,已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開發階段。
為推進風電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10月20日,中國職工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電力專委會名譽會長畢亞雄在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代表中國風電產業發布《風能北京宣言2.0》,提出要錨定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實現50億千瓦風電裝機。在他看來,風電是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風電已經成為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電源,可以更經濟的方式推進能源轉型、實現氣候目標。
按相關國際組織預測,為實現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到2030年全球需累計開發風電27億千瓦,到2035年風電累計裝機達到43億千瓦以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中國風電未來合理的發展目標為:“十五五”期間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1.2億千瓦,確保2030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3億千瓦,到2060年累計裝機達到50億千瓦。
AI成破內卷重要工具
“反內卷”,是當下新能源行業的重要議題之一。上一屆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期間,多家風電整機商共同簽訂《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旨在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過去一年,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風電行業針對“反內卷”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優化招投標規則、提高技術標權重、杜絕最低價中標。秦海巖認為,風電行業“反內卷”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風電整機中標價普遍回升,各機型中標價格已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價,行業低價惡性競爭態勢得到有效遏制,產業鏈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當前,新能源全面進入電力市場化交易新階段,風電行業正經歷一場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深刻變革。對風電行業而言,這不僅是電價機制的重塑,更是發展邏輯的根本轉變。對此,整機企業積極調整策略,將資源聚焦于更具并網友好性、更具多場景可靠性、更高發電效率的機型。其中,人工智能成為重要技術依托。
今年國際風能展覽會上,風電企業不約而同地推出了AI融合的風電創新裝備。遠景能源發布行業首個伽利略AI風機和全球首個伽利略AI風儲一體機,以更靈活精準的發電策略和更高的可靠性,率先進入物理人工智能在能源領域應用的新階段。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婁益民介紹,“伽利略AI風儲一體機將風機和儲能集于一身,就像一座獨立的小型發電站。結合我們自主研發的‘遠景天機’氣象大模型和‘遠景天樞’能源大模型,它化身聰明的電力‘交易員’,能讓風電場收益提升20%以上”。
中國中車同樣將AI技術廣泛用于風電設備及運維,通過AI優化能效及磁路分配,實現精準電流控制,增強復雜電網條件下的風場并網穩定性。配備高耐候絕緣系統與AI環境監測模型,智能應對海上高濕、高鹽霧環境,保障長期可靠運行。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委員陸一川表示,智能算法參與電力交易的全流程可實現分鐘級響應。海量數據與大模型高效協同,遠高于過去的人工效率,有效破解了新能源發電不穩定和電價波動雙重不確定性的行業性難題。
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認為,未來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從裝機容量和資產規模轉向“人工智能資產”的規模。“物理人工智能主導下的能源大模型,必將推動綠色能源轉型,賦能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也必將終結行業同質化的‘內卷’競爭,實現良性發展的理性繁榮。”
風電出海浪潮涌動
“走出去”,也是不少風電企業破內卷的重要選擇。“十四五”期間,中國風電機組出口持續增長。2024年,中國風電機組新增出口容量為519.37萬千瓦,同比增長41.7%。截至2024年底,中國風電機組累計出口容量為2078.78萬千瓦,分布于57個國家。
當前,中國風電出海正實現從單一設備出口向涵蓋技術、標準與服務的綜合體系輸出轉型。面對不同區域的并網要求與碳足跡管理等國際市場準則,產業鏈致力于構建更具韌性、互信的全球供應網絡。“通過在全球建立較為完善的配套體系,加上中國風電整機企業能夠提供極具技術、質量、價格競爭力的豐富機組產品組合,中國風電機組出口逐步打開了局面。”秦海巖說。
從主流廠商出海情況來看,風機訂單方面,2022年、2023年、2024年遠景能源蟬聯風電項目總中標量全球第一。2024年遠景能源以創紀錄的38.6吉瓦風機訂單位居全球榜首,其中,出口訂單量為10吉瓦,引領中國本土整機商占領國際頭部企業位置。
“我們堅決看好新能源技術和產品出海。”婁益民說,國際市場不僅是中國風電技術和產品的增量市場,也是一個檢驗提升中國新能源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要平臺。談及中國企業優勢,他認為,近年來全球一半以上的風電裝機增量來自中國,量變引發質變,巨大的裝機規模和多元應用場景,促成了中國風電全方位蓬勃發展,使得中國整機廠在供應鏈完備性、成熟度,以及服務響應能力方面都具備顯著優勢,走出國門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技術,還有系統性、全棧式的解決方案。
與國內市場相比,海外市場不確定性更強。通過采取本地化策略,中國風電企業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目標市場特點。秦海巖建議,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去”要注重本地化,借助本地化生產等方式與各國風電開發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在帶動各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成本、經驗等優勢,為各國帶來先進且經濟的風電設備及方案。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