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領域央企發力資本運作 上市與整合穩步推進
- 2025年07月16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業內人士認為,此輪新能源領域央企的資本運作,將加速提升行業集中度,重塑競爭格局,推動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龍頭企業。未來央企在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亟須精細化運營與價值鏈深耕,資本運作將聚焦戰略整合,向頭部集聚趨勢明顯。
華電新能在上交所正式上市,華潤新能源上市穩步推進……一批新能源領域央企正加速挺進資本市場;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等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重組整合正密集展開。
業內人士認為,此輪新能源領域央企的資本運作,將加速提升行業集中度,重塑競爭格局,推動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龍頭企業。未來央企在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亟須精細化運營與價值鏈深耕,資本運作將聚焦戰略整合,向頭部集聚趨勢明顯。
華電新能在上交所上市
華電新能于7月16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600930,募資規模達181.71億元,發行價格為3.18元/股;公司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和長期資本,戰略配售占發行數量的50%。
據了解,華電新能是中國華電新能源業務最終整合的唯一平臺,目前已構建形成風光核儲多能互補的產業格局。本次上市募集的資金,將重點投向風光大基地項目、就地消納負荷中心項目、新型電力系統協同發展項目和綠色生態文明協同發展項目,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提升業績的新動力,形成“開發更加有序、建設更加高效、運營更加穩健”的可持續發展新局面。
與此同時,另一新能源巨頭——華潤電力分拆的華潤新能源,其深交所IPO進程亦步入關鍵階段。公司于4月23日進入“已問詢”狀態,擬募資達245億元。募集資金將用于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
此外,中國電建早前曾公告稱擬分拆下屬控股子公司電建新能源至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未來有望成為央企新能源板塊的又一資本市場“新星”。
“新能源行業當前處于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競爭核心已從搶占市場規模轉向比拼技術、資本和資源整合能力,行業布局邏輯向市場驅動的價值重構轉型,精細化運營和價值鏈深耕成為新能源行業必然選擇。”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表示。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預計,央企集團會將更多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更多央企的新能源業務將分拆上市,有利于能源類央企上市公司提高估值水平。
央國企新能源整合加速
得益于政策支持,新能源領域央國企整合動作不斷。機構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五大電力集團啟動的重組項目規模超千億元,涉及核電、新能源等領域。
龍頭企業率先行動。國家電投集團正加快推進旗下中國電力、遠達環保和電投產融三家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其中,遠達環保4月16日公告擬收購五凌電力和廣西長洲水電兩家公司股權。國家能源集團4月份曾表示,擬向龍源電力注入8家新能源公司股權,合計裝機容量達203.29萬千瓦。
新能源領域央企新軍相繼崛起。如4月22日,中國資環新能源科技公司成立,公司將深耕風、光、儲、熱等新能源領域,開展新能源全生命周期運營管理及碳足跡溯源。
“未來幾年并購市場將持續活躍,新能源領域將從規模擴張轉向戰略整合,集中度加速向頭部集聚,以技術和產業鏈安全為導向的‘戰略型并購’將成為主流。”孫傳旺表示,未來新能源領域資本運作將聚焦戰略整合,向頭部集聚趨勢明顯。在他看來,動力電池領域將重點保障鋰電產業鏈安全與材料升級;電網運行側重推動綠電消納的智能電網及配套設施;儲能技術則重點關注以鈉離子電池為代表的下一代技術與系統集成。
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
專家認為,新能源行業格局正加速走向成熟與穩定,在轉型關鍵期,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已成為央企當務之急。
吳剛梁認為,央企在風電、水電、核電等新能源領域表現較為出色,成為行業排頭兵。未來新能源央企的發展戰略應更加精細化和國際化。對內,應大力剝離低效、無效資產,通過推動業務高端化、運營智能化、生產低碳化實現轉型升級,激活增長“第二曲線”,全面提升資產效能;對外,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
“這輪資本運作熱潮是政策引導、市場競爭與行業發展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孫傳旺表示,這輪熱潮將深刻改變行業生態:一方面,加速提升行業集中度,重塑競爭格局,壓縮低效競爭空間,推動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強力驅動技術迭代升級,通過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資源,實現研發、生產、應用環節的高效聯動,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落地。
對于央企新能源業務的發展,孫傳旺認為,央企需發揮“鏈主”引領作用,平衡國家戰略與市場效率,在保持國有資本主導作用的同時,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激活市場機制,實現資本配置與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協同;同時,要聚焦創新驅動,優化資本投向與風險管控。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