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與科技雙向“奔赴” 共筑產業“新”機
- 2025年10月30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10月29日下午,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向新 融智未來——金融與科技雙向賦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聚焦金融與科技的“雙向賦能”,探索協同創新路徑,為構建數字時代金融與科技雙輪驅動的增長新引擎建言獻策。
10月29日下午,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向新 融智未來——金融與科技雙向賦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聚焦金融與科技的“雙向賦能”,探索協同創新路徑,為構建數字時代金融與科技雙輪驅動的增長新引擎建言獻策。
高新科技助力充分挖掘金融信息價值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離不開高質量的金融信息供給。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楊苜表示,作為一家金融信息服務機構,中國經濟信息社聚焦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關鍵環節,建設了國家金融信息平臺—新華財經,持續為國內外金融機構提供權威、專業、準確、及時的金融信息服務。
“建議持續加強金融信息基礎系統、基礎能力建設,持續豐富金融信息產品和功能,全面擁抱AI,全力構筑金融信息生態。”楊苜說。
路透社總經理阿方斯·哈德爾認為,AI擅長將冗長的講話濃縮為易理解的快訊,其生成快訊數量遠超人工采編。這意味著AI能更快捕捉新聞,卻也容易遺漏關鍵訊息、整體意圖或長篇講話中的微小調整。因此,路透社踐行負責任AI應用的一條路徑是——訓練AI工具輔助篩選有新聞價值的信息。
今年6月,中國經濟信息社正式推出新華財經專業終端(智能升級版)。新華財經研發了智能財報助手,在財報披露季幫助投研人員快速定位上市公司“百頁財報”中的關鍵信息,“一鍵透視”財務指標,節省了閱讀整理時間。
金融與科技合力推進產業提能升級
金融、科技和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相互賦能、交融互進。僅2024年,國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超1254億元,科技人才超10萬人。“十四五”期間,我國銀行業科研技術貸款年均增長27.2%;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接近19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
交通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錢斌認為,金融業應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變革紅利,充分運用“數據要素×”“人工智能+”,加快自身數字化轉型,將服務科技創新作為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突破的重要方向,實現金融與科技融合共進,進而讓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集聚,助推產業生態共建共榮。
金融、科技如何共筑產業“新”機?財通證券董事長章啟誠認為在于“三干”:一是創新干,一家科創企業從創立到上市,平均要10年以上,財通通過“投行+投資+財富”協同創新,為企業提供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綜合金融服務。二是聯動干,打破“各自為戰”的局限,轉向生態共榮的協同。三是智慧干,以AI賦能,驅動產業提能升級。
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認為,智能經濟帶來產業的無限發展機會。大模型的發展趨勢是智能提升、成本下降。未來,大模型推理及代碼能力會更強,走向自主進化,編碼智能體可以智能化、自適應地生成和優化策略算法。同時,大模型多模態能力也會更強,AI可以多維真實認知世界。
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發布了“科創雷達”小微科技企業探查平臺,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了“企業科創力評價模型”。中國經濟信息社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新華社北京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與北京農商銀行,中國經濟信息社與財通證券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圓桌討論環節,印尼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穆一樂、英國《金融時報》北京社社長李若瑟、廈門國際銀行首席信息官王豐輝、山西財經大學副校長張文龍、南京銀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葉照圍繞“全球金融信息服務生態對話”主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本次論壇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華通訊社、國家外匯管理局主辦,中國經濟信息社和新華通訊社北京分社聯合承辦。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