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機構“浴火重生” 中小銀行改革化險蹄疾步穩
- 2025年10月15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從問題銀行“自救重生”到多地高風險機構“動態清零”,從農信社改革蹄疾步穩到城商行改革重組有序實施……“十四五”期間,我國穩步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一批問題機構在被“精準拆彈”后“浴火重生”,在改革化險中重塑“造血功能”,以“輕裝上陣”的姿態更好服務于經濟社會大局。
從問題銀行“自救重生”到多地高風險機構“動態清零”,從農信社改革蹄疾步穩到城商行改革重組有序實施……“十四五”期間,我國穩步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一批問題機構在被“精準拆彈”后“浴火重生”,在改革化險中重塑“造血功能”,以“輕裝上陣”的姿態更好服務于經濟社會大局。
作為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中小銀行的穩健運行,關乎資金流通效率和地方金融穩定。業內專家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效化解,經營能力明顯提升,服務水平顯著改善。
風險化解:
從“生死一線”到“欲火重生”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表示,作為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中小金融機構直接關系實體經濟資金流通是否順暢。但長期以來,這些機構面臨歷史包袱重、公司治理不完善、風險抵御能力弱等問題。
2020年前后,受不良集中爆發、流動性危機疊加影響,吉林銀行被列為重點關注城商行,一度站在生死存亡的“岔路口”。此后,在沒有政策性剝離不良,也無大額專門注資的情況下,這家城商行主要靠自救“破繭重生”,憑經營管理“脫胎換骨”。
據了解,吉林銀行打好風險化降、經營轉型、管理再造、內控合規“四大戰役”:組建特殊資產管理條線,集中管理風險資產,創新“救企業就是救銀行”等方式,清收盤活不良資產;推進零售業務轉型,個人客戶覆蓋吉林省超半數人口,AUM等核心指標翻倍增長……最終,吉林銀行成功脫離高風險區,闖過了“生死線”。
這是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時期,我國的高風險機構數量較峰值大幅壓降,部分省份已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從全行業看,5年來處置的不良資產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40%,行業抵御風險的資本和撥備總規模超過50萬億元。
“這些數字反映出我國金融監管理念的轉變和監管能力的提升。”曾剛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已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從“單兵作戰”到“協同配合”,呈現出系統性、協調性、前瞻性特征。
他進一步分析稱,在處置高風險機構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綜合運用多種市場化手段,形成了兼并重組、增資擴股、引進戰投、市場退出等多元化處置格局。通過“一省一策”因地制宜,確保改革精準有效;通過“一行一策”,針對不同機構的風險特征和經營狀況,制定差異化處置方案。
“比如,對風險相對較輕、具備自救能力的,主要通過加強內控管理、補充資本金等方式化解風險;對風險較重但仍有挽救價值的,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兼并重組等方式助力其‘重生’;對已經資不抵債的,實施市場化退出,避免風險擴散。”曾剛說。
以銀行體系中法人數量最多、單體規模最小的村鎮銀行為觀察窗口——超百家村鎮銀行參與重組整合,2024年以來,河北、甘肅等多個省份的數十家村鎮銀行獲批解散或注銷。
改革轉型:
“多點開花”與減量提質
風險處置是“救火”,改革轉型是“筑基”。“十四五”時期,農信社改革蹄疾步穩,過半省份組建省級法人機構;城商行改革重組有序實施;股份制銀行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銀行業改革轉型“多點開花”,各類機構抵御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顯著增強。
農信機構“小、散、弱”的短板,曾讓其陷入商業不可持續的困境。緊扣中央關于中小金融機構兼并重組、減量提質等要求,四川農商銀行抓住農信社改革窗口期,推動市級統一法人農商行改革——目前,全省已組建市級統一法人農商行14家,并減少104家法人機構。
改革成效立竿見影:通過規模效應筑起更堅固的“抗風險屏障”,四川轄內原有的縣級高風險機構全部清零;改革期間,14個改革落地市州的農信機構,累計處置不良貸款146.73億元,募集股份63.70億股、募資104.06億元,平均資本充足率、平均撥備覆蓋率較改革前明顯提升。
改革化險的最終目的是讓中小金融機構恢復“造血功能”、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笆奈濉逼陂g,江蘇農信系統完成了從省聯社到農商聯合銀行的轉型,并通過優化體制機制提升創新活力,更好發揮系統協同和規模經濟優勢。數據顯示,全系統實體貸款余額增加1.32萬億元,達3.25萬億元,累計服務各類經營主體3000余萬戶。
“五年來,隨著風險有效化解和經營能力不斷提升,中小金融機構在支持小微企業、服務‘三農’、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曾剛表示。
當前,中小銀行減量提質步伐明顯加快。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城商行多通過地方政府牽頭合并重組,整合經營資源,化解經營風險和財務隱患;農商行常以組建農商聯合銀行、成立統一法人農商行為主要改革模式;村鎮銀行“村改支”(村鎮銀行改制為分支機構)模式也在有序推進。
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已從2019年的4600多家,降至2025年6月末的4070家,金融資源配置持續優化。
優化體制機制:
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管不斷完善
“十四五”期間,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持續完善。據北京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丁志勇介紹,具體措施包括:完善股東股權管理工作機制,加強股東行為管理,完善股東準入機制、日常管理和行為評估,確保股權管理的合規性和穩健性;強化關聯交易管理,完善關聯交易內控機制,優化關聯交易管理流程,有效提高關聯交易的管理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通過不斷優化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選聘、考核、激勵、履職評價體系,持續增強經營動力和活力。
“長牙帶刺”的監管為金融機構的穩健發展保駕護航?!笆奈濉睍r期,金融監管部門重拳治亂象——集中治理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嚴肅查處利用關聯交易非法輸送利益,清退違法違規股東3600多個。
“隨著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深入推進,金融監管體系也不斷完善?!痹鴦偙硎?,從制度建設到執行機制,從監管工具到處置手段,一個更加科學有效的中小金融機構監管框架逐步形成。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銀行業通過集中整治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推進城商行、農信社等中小金融機構改革重組、多渠道處置不良資產等,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以及外部風險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外溢和沖擊,確保了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
五年的改革化險實踐,為我國金融業沉淀下寶貴經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效化解,經營能力明顯提升,服務水平顯著改善。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