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下階段金融政策將從供給側發力
- 2025年08月18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對于服務消費領域,人民銀行將加強與財政、產業政策的協同,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多符合消費需求的金融產品,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推動高品質服務消費發展。信貸結構的優化將更加注重長效機制建設,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改革,提升其在信貸資源配置中的主動性和精準性,確保信貸資源真正流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助力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對于下半年貨幣政策實施,人民銀行作出最新部署。近日,人民銀行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總結上半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明確下一階段政策取向。《報告》提出,下階段,金融政策將著重從供給側發力,并與其他政策形成合力,推動改善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助力釋放消費增長潛能。總量方面,分析人士根據《報告》預測短期加碼寬松的必要性不高,降準降息時點可能后移;微觀上,《報告》顯示出人民銀行更加關注信貸結構的優化,同時下階段將重點推動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普惠小微、服務消費。
降準降息時點可能后移
對于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主要思路,《報告》首先定調,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力度和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
相比于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報告》強調“落實落細”,但并未提及“適時降準降息”,這與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保持一致。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從總基調上看,《報告》保留“適度寬松”表述,意味著下半年為穩信用、促內需、強協同,貨幣政策仍將保持支持性立場;但更強調“落實落細存量政策”,以推動現有政策落地顯效為主。短期加碼寬松的必要性不高,降準降息時點可能后移。
延緩降準降息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近期兩項財政貼息落地,相當于“定向降息”,降低了總量工具的必要性。8月12日,《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兩項政策落地,年貼息比例均為1個百分點,將有效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增強財政和金融的聯動。
二是結構性政策更能精準發力,避免資金空轉,壓縮全面降息空間。5月,人民銀行出臺的貨幣政策組合拳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擴量降價”。溫彬表示,此次《報告》也提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范資金空轉,把握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旨在減少“企業—金融”之間的空轉,強化金融機構“反內卷”和穩息差。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進一步提到,《報告》中提到“完善利率調控框架”,也說明未來利率政策將更加強調精準調控,而非簡單的總量寬松;新增“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表明人民銀行在穩物價方面將投入更多關注。
在田軒看來,下階段總量政策保持穩健,三季度再次降準降息的可能性較低,人民銀行將更注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支持科技創新、普惠小微、消費等重點領域。同時,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靈活調整政策力度和節奏,確保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信貸擴張更重“質”
在信貸基調方面,《報告》由一季度的“引導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調整為“引導銀行穩固信貸支持力度,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由此看來,人民銀行對信貸數量的訴求相對下降,更加重視“穩量提質”。
最新金融數據顯示,7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有所放緩。這一方面受“信貸小月”客觀影響,另一方面正是金融機構反內卷、防空轉的側面反映。
目前,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轉變經營思路,從“比規模、比增速”轉向“比服務、比精準”,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實體經濟。這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在虛增空轉貸款被擠出的同時,經營主體獲得了更為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滿足。
業內專家強調,分析信貸增長不宜僅關注“量”,要有多元視角,重視信貸擴張的“質”。近年來,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傳統動能貸款增速趨緩,人民銀行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著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從貸款結構上看,7月數據表現較好。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正如《報告》專欄提到,過去十年間,我國信貸投向結構發生深刻演變,主要驅動因素由重資產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領域升級換擋。《報告》顯示,我國新增貸款結構已由2016年的房地產、基建貸款占比超過六成,轉變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占比約七成。
從貸款期限結構看,近十年來我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持續快于全部貸款增速,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余額占比由56%上升至67%,增加近11個百分點;從貸款主體結構看,近十年人民幣貸款年度增量中,企(事)業單位貸款所占比重已提升約16個百分點至79%;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構成看,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等直接融資占比已由2018年末的26.7%穩步提升至2025年6月末的31.1%。
溫彬同時指出,隨著金融市場創新和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債券發行擴容提速,貸款作為企業融資渠道之一,越來越難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宜更多觀察社會融資規模、M2這些更全面的指標,進行綜合衡量。
《報告》表示,下階段,金融體系將繼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聚焦國民經濟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圍繞科技創新和擴大消費等支持主線,持續優化信貸結構,推動信貸供給與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動態平衡更為適配,進一步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支撐。
更加關注惠民生促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開辟的四個專欄分別聚焦小微金融服務、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信貸結構優化、金融支持促消費,均預示了下階段金融重點發力方向。
今年5月,人民銀行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均增加3000億元,分別支持“兩新”政策措施及擴大銀行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貸款投放;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同時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并設立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從《報告》披露數據來看,上述舉措均已取得積極成效。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5萬億元,在企業貸款中的占比由2014年末的30.4%提升至38.2%,近十年年均增速約15%;科技貸款余額達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5%,較同期全部貸款增速高5.8個百分點。其中,增長最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今年以來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報告》也指出,發展服務消費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需求較強領域的服務消費供給不足。下階段,金融政策將著重從供給側發力,并與其他政策形成合力,推動改善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
“從5月人民銀行推出再貸款工具,到近期的國家育兒補貼政策、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都表明在政策層面更加關注惠民生、促消費,著力夯實穩內需的基本盤。”溫彬說道。
田軒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展望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通過科技創新再貸款、債券市場“科技板”、資本市場支持工具等,推動科技金融體系的完善。在小微企業支持方面,人民銀行將繼續強化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與可得性。
對于服務消費領域,人民銀行將加強與財政、產業政策的協同,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多符合消費需求的金融產品,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推動高品質服務消費發展。信貸結構的優化將更加注重長效機制建設,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改革,提升其在信貸資源配置中的主動性和精準性,確保信貸資源真正流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助力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