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業加快處置不良貸款
- 2025年05月21日來源:經濟日報
提要:隨著信用卡、消費貸等零售業務不良率上升,個人不良貸款的處置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化解金融風險的一個重點領域。婁飛鵬建議,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風險情況,對消費貸款實施差異化授信,針對長期、大額消費需求,從消費貸款額度、期限等方面給予支持。
近日,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發布202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統計數據顯示,不良貸款轉讓(包括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單戶對公不良貸款轉讓和對公不良資產批量轉讓)未償本金、未償本息和掛牌項目數同比出現較大增幅。
從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公告掛牌總體情況看,不良貸款轉讓掛牌項目數206單,金額74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9.53%、190.46%。從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成交總體情況看,成交規模攀升,不良貸款轉讓成交項目數159單,金額4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0.91%、138.75%。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一季度銀行不良貸款轉讓單數和金額同比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銀行充分利用不良貸款轉讓來緩解不良貸款帶來的風險和資本占用,為實體經濟擴大了貸款融資空間。
2024年我國全年共處置不良資產3.8萬億元,創歷年之最,2025年一季度延續了這一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不良貸款轉讓數量增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當前經濟環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銀行不良資產上升壓力較大,加大了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二是不良資產轉讓業務逐步成熟。隨著配套制度的完善,特別是一些銀行將AI等技術手段運用于不良資產定價,提高了不良資產轉讓業務效率,推動業務實現快速發展。
從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參與主體看,作為出讓方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銀行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一季度未償本息成交規模分別是41.3億元、203.6億元、93.4億元、0.9億元、143.8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占比最多、農村中小銀行機構占比最少。李廣子表示,主要與這兩類機構的資產構成有關。202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中大多數是個人不良貸款。與其他類型銀行機構相比,股份制商業銀行更加重視零售業務發展,個人貸款業務規模大,占比相對較高,不良貸款規模因此也比較大;而農村中小銀行個人貸款規模相對較小,個人不良資產處置需求也相對較小。
近年來,在強監管政策引導下,中小銀行不斷強化科技賦能信貸,構建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提升個貸等不良貸款防控能力。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瑞安農商銀行行長連正杰介紹,其所在銀行通過整合法院、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等多方數據,在信貸系統中嵌入信息“一鍵預警”功能,實現了對“問題客戶”的快速查詢和風險信息全景展示。此外,深化數據排查,貸前嚴把關、貸中強管控、貸后重跟蹤,能精準有效識別風險。
從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運行情況來看,今年一季度個人消費貸款不良貸款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掛牌項目數同比均增幅較大。數據顯示,個人消費貸款不良貸款轉讓成交金額達268.2億元,占當期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成交金額的七成以上。
2024年以來,多家銀行積極發力零售業務,個人消費貸款利率不斷下探。天眼查數據研究院研究員彭立峰表示,從多家上市銀行業績報告看,消費貸業務被寄予厚望,發展勢頭較快,但防范不良信貸風險絲毫不能松懈。
隨著信用卡、消費貸等零售業務不良率上升,個人不良貸款的處置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化解金融風險的一個重點領域。婁飛鵬建議,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風險情況,對消費貸款實施差異化授信,針對長期、大額消費需求,從消費貸款額度、期限等方面給予支持。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