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武士”輸血拯救未果 華南城“清盤”背后的困局
- 2025年08月20日來源:新京報
提要:華南城在陷入債務危機之初便迎來了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馳援,但即便“白武士”成為公司大股東并多次輸血,最終仍未能扭轉被清盤的命運。華南城為何走到這個地步?國資“白武士”的拯救又為何失靈?
繼恒大之后,又一大型開發商走向清盤。
日前,香港高等法院頒令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南城”)清盤,為這家曾叱咤商業地產與商貿物流領域的企業畫上休止符。
事實上,華南城在陷入債務危機之初便迎來了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區建發”)的馳援,但即便“白武士”成為公司大股東并多次輸血,最終仍未能扭轉被清盤的命運。
華南城為何走到這個地步?國資“白武士”的拯救又為何失靈?
巔峰時市值300億,停牌前僅剩12億
經過數月談判,華南城重組方案仍未能獲得債權人足夠支持。8月11日,華南城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被香港高等法院下令清盤。富事高咨詢有限公司周偉成及潘路洋被委派為公司的共同及個別清盤人。
8月13日,華南城更改注冊辦事處地址,授權代表也由鄭松興及陳慶疇,改成了周偉成及潘路洋。此舉標志著華南城正式進入清盤程序。這一次,作為“白武士”的大股東——特區建發沉默了。
華南城自8月11日上午停牌前最后報價0.107港元,市值僅剩12.24億港元,然而2014年其市值曾超300億港元,時至今日縮水超90%。
華南城主要業務為從事開發及營運大型綜合物流及貿易中心,2009年成功赴港上市后,便借助資本力量在全國迅速擴張,落子深圳、南寧、南昌、西安、哈爾濱、鄭州、合肥、重慶八座城市。
華南城此次清盤呈請是由花旗國際提出。2024年4月,華南城未能償付花旗國際作為信托人的美元優先票據,涉及華南城2024年4月到期的約2.89億美元9.0%優先票據,欠款金額約3.06億美元。2025年1月,花旗國際提出清盤呈請。
對此,華南城公告稱,公司將繼續與境外債權人保持積極主動的溝通,并與其盡快形成重組方案,以期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盡快向市場公布方案條款。
華南城清盤呈請的首次聆訊日期定于2025年4月2日。盡管聆訊日期從原定的4月2日延期三次至8月11日,但仍未能與債券持有人達成協議,導致走向清盤的結局。
事實上,現金流枯竭的華南城,無法給出讓債權人滿意的債務重組方案。
截至2024年底,華南城總計息債務為302.204億港元,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為7.177億港元,其中受限制現金為6.766億港元。此外,還有157.42億港元有息負債違約,觸發有息負債總額為3.75億港元于要求時償還。
在華南城2024年報中,安永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出具這一意見的基礎包括,華南城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28.48億港元。
國資入場多次“輸血”,難阻違約清盤
華南城債務危機始于2022年。當年1月,華南城尋求兩筆美債債務票據持票人的同意展期。華南城幸運之處在于成功引進了一位國資背景的大股東。
2022年5月,特區建發以19.1億港元認購華南城33.5億股股份,成為華南城第一大股東。彼時,華南城創始人鄭松興讓出掌握20年的控制權,降至第二大股東。特區建發董事長李文雄與鄭松興共同出任聯席主席。華南城從一家民營企業轉變為“國資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彼時,在業界人士看來,華南城第一大股東雖拱手讓人,但也是其賴以求生的一招。
特區建發是深圳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主體,是一家國有企業。隨后,特區建發不斷為華南城“輸血”,在拯救華南城的路上越走越遠。
2022年7月,特區建發12.57億元接盤華南城旗下深圳第一亞太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50%股權;2022年12月,又斥資50億元認購西安華南城約69.35%股權。
2022年8月,特區建發與票據受托人花旗國際簽訂“維好協議”,幫助華南城爭取到多數投資人的同意,通過了5只美元債展期的方案。這份“維好協議”也為特區建發日后帶來賠償訴訟。
此外,2023年3月,在特區建發的助力下,華南城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簽署60億元流動資金銀團貸款合同,貸款期3年,年利率僅為4.7%。
雖然有大股東的鼎力支持,但在違約邊緣掙扎了兩年后,2024年2月9日,華南城還是發布了有關預計違約的公告;同年2月19日,特區建發發布公告確認華南城正式違約的消息。
因為債務纏身,2024年,華南城融資成本增加140.3%至15.225億港元。
“維好協議”埋雷,大股東反遭索賠
從目前來看,特區建發的努力并沒能阻止華南城被“清盤”,甚至其自身也遭到“反噬”。因為上述“維好協議”的存在,華南城宣布美元債違約后,特區建發也成了債權人的追訴對象。
據特區建發公告,2024年6月,特區建發被花旗國際有限公司提起訴訟,原告主張其違反了2022年8月為華南城優先票據展期簽訂的“維好協議”項下的義務,申索不少于14.07億美元的賠償。
此外,中誠信國際在深交所發布的2024年度跟蹤評級報告顯示,因為2022年特區建發以定增方式成為華南城第一大股東,2023年,特區建發對華南城股權投資確認10.92億元損失,計提37.80億元減值準備,該股權投資賬面價值降至48.92億元,導致其年末資產和權益規模下降,當年凈利潤為-43.67億元。
此次華南城遭遇清盤,對于大股東特區建發來說,留下的更是“一地雞毛”。
既有國資助力,又有民營機制的靈活性,彼時在業界看來足以把華南城從流動性懸崖邊拉回,但最終事與愿違。當高杠桿擴張遇上行業大調整,這場拯救行動留給行業的,遠比清盤更值得深思。國資入股不是“救命符”,企業的自救能力才是生存之本。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