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財經觀察>正文內容
          • 政策與創新雙輪驅動 工業脫碳駛上“氫”快車道
          • 2025年03月31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盡管綠氫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但下游商業化發展的堵點依然存在。一位氫能產業投資者對記者表示:“綠氫產業鏈的商業閉環尚未完全打通,尤其是在下游應用場景中,不同場景的成本接受能力和商業模式差異較大。”例如,在交通領域,相比燃油車使用的燃油、新能源車使用的電力,綠氫的使用成本仍然過高。“氫能源車的推廣、加氫站的建設、輸氫管道的鋪設等下游市場建設需要時間和政策引導。

          盡管綠氫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但下游商業化發展的堵點依然存在。一位氫能產業投資者對記者表示:“綠氫產業鏈的商業閉環尚未完全打通,尤其是在下游應用場景中,不同場景的成本接受能力和商業模式差異較大。”

          “預計到2026年、2027年,我國綠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會有顯著進展。”一位業內人士說。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氫作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其產業鏈發展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管理。全國碳市場擴容工作正式實施將進一步推動綠氫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為綠氫產業鏈發展注入新動能。業內人士認為,需政策激勵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共同推動綠氫產業沖破商業化發展瓶頸。

          新產品亮相展會

          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上,眾多企業展示了在綠氫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產品。中車株洲所發布了新一代4000標方堿性電解槽,具備安全、高效、寬波動、長壽命等優點,適用于大規模新能源制氫項目。此外,借助搭載智能算法的軟件,中車株洲所參與的項目可以在規劃和決策階段形成綜合效益最優的風光儲氫配比。

          天合元氫推出了天擎系列第二代堿性電解水制氫裝備,通過材料優化和智能監測,嘗試解決風光波動導致電力設備頻繁啟停引發的運行問題。正泰新能源展示了“風光氫儲充+燃氣三聯供微電網”項目案例,為有效消納新能源發電提供了解決方案。

          海德利森的液驅增壓壓縮機組模型亮相,相關專利技術可應用于加氫站建設、氫能檢測及儲運等環節。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能公司)棗泉加氫站類比重卡換電模式為重卡換氫,提升了重卡加氫的效率和安全性。

          碳中和技術公司碳能科技展示了自主研發的堿性電解水制氫“三維”復合隔膜和高效電極,助力綠氫生產降本增效。在長時儲能方面,碳能科技開發了基于非氟離子交換膜的大容量高電密的新型儲能電池。同時,其研發的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能夠在夜間利用低價谷電充電,白天高峰時段放電,實現電網的削峰填谷,可滿足國內工商業場景的長時、安全儲能需求。

          綠氫的下游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展。“除了傳統的交通領域,綠氫在電力、冶金、化工等領域的應用場景逐漸增多。全國碳市場擴容有助于增加碳市場交易的活躍度,吸引更多行業企業參與,改進技術、出售碳配額。而綠氫與二氧化碳結合生成綠色甲醇、可持續航煤等化學品,為工業領域的深度脫碳提供了可能性。”碳能科技董事長康鵬告訴記者。此外,綠氫在儲能領域的應用,還為新能源的消納和電網的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電解槽設備創新提質

          電解槽是綠氫制取的核心設備,相關技術發展直接影響綠氫產業鏈的成熟度。過去幾年,電解槽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期。一位能源行業從業者告訴記者,2021年,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正式啟動建設,隨后國內電解槽行業的綠氫產能迅速擴張。“到2023年底,國內至少有100家企業參與電解槽裝備的生產,企業規模擴大,技術路線增多,同時初創企業也有所增加。”上述從業者說。

          在此次展會上,各家企業帶來了最新的電解槽產品。例如,雙良氫能的新一代堿性水電解槽,該設備的最大產氫能力達到5000標方每小時;億緯氫能首次公開展示了新一代兆瓦級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槽(AEM);氫輝能源的二代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槽(PEM)和100千瓦AEM首次亮相;中純氫能展示了新型電解槽保溫設計,利用導熱油實現熱量存儲,減少冷啟動時間,提高熱能利用效率。

          康鵬介紹,目前國內電解槽技術路線以ALK(堿性電解槽)為主,而國外則以PEM為主。憑借高效性和快速響應能力,PEM適用于風光波動條件下的制氫場景,但其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大規模應用。“國內ALK的優勢在于供應鏈健全、成本較低,但在電流密度、響應時間等關鍵技術指標上仍有提升空間。”康鵬說,全球電解槽技術路線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AEM作為新興技術,結合了ALK和PEM的優點,避免了貴金屬的使用,有望獲得更大市場應用空間。

          未來,綠氫產業鏈的發展需要依靠技術創新持續推進。康鵬表示:“隨著材料科學和電化學技術不斷突破,電解槽的成本和能耗有望進一步降低,這是綠氫產業實現大規模應用的技術基礎。”

          提升國內電解槽企業的競爭力,還需解決行業標準缺失、綠電上網價格過高的問題。“電解槽行業競爭激烈,行業需要加快制定統一標準,建立第三方性能評定機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確保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同時,電網側的綠電供應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例如通過為大規模綠氫生產提供優惠電價等形式,提升綠氫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幫助打開下游市場。”康鵬說。

          政策、產業協同推動商業化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介紹,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累計建成產能超25萬噸/年,我國占比超50%。我國已逐步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引領者。

          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綠氫產業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首次將氫能納入國家能源管理體系。2022年我國出臺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全球環境處處長張賢預計,到2030年和2060年,中國綠氫在氫能產業中占比將分別達到8%-15%和75%-90%。

          盡管綠氫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但下游商業化發展的堵點依然存在。一位氫能產業投資者對記者表示:“綠氫產業鏈的商業閉環尚未完全打通,尤其是在下游應用場景中,不同場景的成本接受能力和商業模式差異較大。”例如,在交通領域,相比燃油車使用的燃油、新能源車使用的電力,綠氫的使用成本仍然過高。“氫能源車的推廣、加氫站的建設、輸氫管道的鋪設等下游市場建設需要時間和政策引導。可以通過政府部門推出鼓勵性政策、頭部企業投入資金,共同打通產業鏈下游環節堵點。”這位投資者說。

          此外,康鵬認為,為促進綠氫產業長期健康發展,還可通過建設有影響力的綠氫制品綠色認證體系,提高綠氫產品的市場價值,幫助綠氫產業形成商業閉環。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