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上千億元!各地爭搶險資,火花如何碰撞
- 2025年01月15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險資“聯姻”地方的步伐加快,背后有多重背景因素推動,頻頻落地的政策,為險資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機遇和廣闊空間。近年來,金融監管總局持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增強市場活力,支持保險資金發揮自身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
險資成“寵兒”,各省市加速招攬。1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多地在吸引險資投資方面動作不斷。除了幫助險資高效對接企業項目,也在采取補貼等扶持政策。與此同時,險資以優質資產為抓手,投向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與地方經濟的融合度進一步提升。
在業內人士看來,各地在吸引險資方面紛紛出招,可以促進各保險資管機構找到險資與當地經濟發展的契合點,共享發展機遇,共同發揮險資在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險資大手筆流入各地
“險資入蘇”“險資入豫”“險資入湘”“險資入泉”“險資入冀”“險資入桂”…… 1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多地在吸引險資投資方面的舉措接連出臺。
近日,《蘇州市推進“險資入蘇”行動方案》發布。據了解,蘇州市在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蘇融通”建立“險資入蘇”項目庫入口,加強險資對接項目跟蹤服務,幫助險資高效對接企業項目,增加落地成功率。目前,“險資入蘇”線上項目庫已建成,第一批入庫項目104個,總投資金額2475.68億元。
蘇州市加速引入險資僅是一個縮影。近年來,河南省、湖南省、河北省、陜西省、泉州市在內的多地在吸引險資方面動作不斷,旨在推動險資投資于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等項目,為實體經濟探索多元化投資渠道。
2024年,河南省險資運用突破了7000億元,連續三年增量1000億元以上,較2021年翻了一番……河南省自2022年部署開展“險資入豫”專項行動,累計引入險資超7000億元。
據介紹,近期發布的2024年“險資入豫”項目庫,擬融資總規模達到1377億元,涵蓋多個重點領域,河南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穆穆表示,相關領域與險資需求非常契合,希望保險資管公司等與河南企業深入對接,通過債權、股權、基金、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為河南經濟發展提供更多保險耐心資本。
然而,耐心資本更需要健康市場環境的保駕護航。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各地也在為險資這一耐心資本創造優質的生存土壤。舉措包括,對引進險資用于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及重大民生工程的項目業主,按照其當年運用資金增量給予貼息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制定行動方案、建立項目庫、提供高效對接服務等措施,各地正積極為險資與地方經濟的融合搭建平臺。基于上述地區的舉措,可以看出各地對吸納險資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
還有哪些“合作”路徑
從險資流入地方經濟的動向看,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領域一直是深受險企青睞的熱門領域。具體而言,由于相關領域投入門檻較高,投資后大多都能產生良好的現金流回報,適合險資追求穩健回報的特性。與此同時,科創項目、上市公司、健康養老等投資方向也漸漸流行。
“險資加速聯姻政府,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即投資需要、行業競爭以及資產荒的大背景。”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務院長王兆江表示,地方政府和險資合作,未來主要可能在不動產領域展開合作,也包括其他一些公用事業項目。
對于險資成為各地引入的“香餑餑”,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得益于其雄厚的“實力”和“得天獨厚”的優勢。險資規模龐大,能夠為地方經濟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期限長、來源穩定,有助于地方經濟的長期發展;投資形式靈活多樣,能夠滿足不同項目和企業的融資需求。此外,險資對風險控制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也有助于提升地方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險資“聯姻”地方的步伐加快,背后有多重背景因素推動,頻頻落地的政策,為險資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機遇和廣闊空間。近年來,金融監管總局持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增強市場活力,支持保險資金發揮自身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
“險資相對于其他形式投資,投資規模可大可小,范圍多樣,期限靈活,流動性好。”在王兆江看來,險資“聯姻”地方,是險資資管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對險資而言,需要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支持,而對于地方而言,險資是除地方債、產業基金等形式投資的一種重要補充,險資幫助地方擴大了資金來源,補充了投資形式,時間上也更靈活。
上述業內人士也分析表示,險資與地方經濟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不僅有助于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將為險資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和收益來源。未來,險資與地方經濟的合作還將碰撞出更多創新的火花,共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