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部門發布行動計劃 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清單來了
- 2024年12月04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隨著農產品集散網絡建設的日益完善,截至目前,新發地已經在全國建設了315萬畝的種植基地,涉及21個省市地區,在全國布局了19個分市場。在便民服務方面,新發地建有211個便民直通車和77個社區便民店,正逐漸構建全鏈條農產品流通生態。
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重點任務來了。12月3日,商務部等9部門發布《關于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推動批發零售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此次《行動計劃》的總目標是,到2027年,基本建成聯通內外、貫通城鄉、對接產銷、高效順暢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行動計劃》確定了四大任務,其中包括,在農村實施市場升級工程,開展“千集萬店”改造,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
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
在完善城鄉商貿流通網絡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在城市實施商業提質工程,改造提升步行街、商圈,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在農村實施市場升級工程,開展“千集萬店”改造,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并提出果蔬和肉類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5%和45%的分項目標。
批發和零售業是商貿流通的核心行業,是組織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推動批發零售業加快轉型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培育100家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品牌連鎖、即時零售、直播電商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流通組織能力持續增強。
同時,在提升數智化、標準化、綠色化水平方面,《行動計劃》指出要打造一批數字供應鏈服務平臺,托盤標準化率提高至40%左右,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更加健全。
此外,在促進商貿流通開放融合發展方面,實施內外貿一體化工程和流通領域世界一流企業培育工程,建設9個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地區。培育10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跑企業和一批內外貿融合平臺。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李佳路表示,《行動計劃》還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稅收金融支持、開展試點探索、加強規劃引導等4方面保障措施,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完善農產品集散網絡
完善城鄉商貿流通網絡成為本次《行動計劃》的提及重點。《行動計劃》要求完善農產品集散網絡。依托農產品產地、銷地和集散地,培育一批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冷藏保鮮、加工配送、交易結算等設施設備,鼓勵線上線下融合、集團化發展,增強農產品集散和區域輻射能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改造區域冷鏈物流基地,整合加工、分撥、低溫配送等功能,加強冷鏈物流干支銜接。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
同時,《行動計劃》要求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引導農產品流通企業向生產環節延伸,發展訂單農業、產銷一體等對接模式,優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結構。鼓勵城鄉開展產銷對接活動,加強土特產品牌展銷。改造農產品零售網點。支持菜市場標準化改造,豐富便民服務等多種業態,提升設施環境,擴大凈菜銷售。發展生鮮電商、連鎖菜店,完善城市分撥倉、社區前置倉等冷鏈設施,提高同城配送能力。
實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第一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立以來,便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核心,約有70%的農產品通過農批市場進行分銷。
以北京地區為例,占地面積1600多畝的新發地是重要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天約有兩萬噸蔬菜經新發地流入各細分市場。2023年,新發地市場交易量1516萬噸,交易額1267億元,是首都名副其實的“菜籃子”和“果盤子”。
隨著農產品集散網絡建設的日益完善,截至目前,新發地已經在全國建設了315萬畝的種植基地,涉及21個省市地區,在全國布局了19個分市場。在便民服務方面,新發地建有211個便民直通車和77個社區便民店,正逐漸構建全鏈條農產品流通生態。
今年9月,北京市首個以宣傳推廣、服務園區為主的地區性一站式農業綜合服務平臺“農品大興”小程序正式上線,已吸引36家園區入駐,通過搭建“平臺+”模式,引領鄉村產業要素集聚、多元業態融合發展,也在進一步增強農產品集散和區域輻射能力。
此外,在支持菜市場標準化改造、豐富便民服務等多種業態方面,北京市也已率先行動。今年4月,北京市商務局發布《關于申報2024年北京市支持加強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體系建設項目的通知》,發揮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社區菜市場、連鎖超市和菜店為基礎,線上下單、宅配到門等多種業態為補充的流通保供作用,完善檢測、檢驗、安全、衛生、防疫、防汛、信息化等設備,帶動流通保供體系整體提升。
對于本次《行動計劃》的發布,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認為,將會進一步提升城鄉商貿流通效率,減少中間環節,促進農產品上下游產業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減少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同時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安全、便捷的農產品購買渠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