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億元并購落袋 星宸科技仍有待解題
- 2025年10月23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芯國際、芯原股份等企業密集出手,標的橫跨模擬芯片、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等多個核心領域。在并購潮中尋求擴張的星宸科技動作格外緊湊——10月20日其正式宣布,2.1億元收購上海富芮坤53.3%股權的工商變更已完成;而在此前的并購交割期間,這家2024年3月才剛登陸A股創業板的企業,還同步推進著A+H雙資本平臺布局。
半導體行業三季度的并購熱潮在年底前迎來兌現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芯國際、芯原股份等企業密集出手,標的橫跨模擬芯片、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等多個核心領域。在并購潮中尋求擴張的星宸科技動作格外緊湊——10月20日其正式宣布,2.1億元收購上海富芮坤53.3%股權的工商變更已完成;而在此前的并購交割期間,這家2024年3月才剛登陸A股創業板的企業,還同步推進著A+H雙資本平臺布局。但增收不增利、毛利率波動下滑等隱憂如影隨形,也使其從“細分王者”向“端側AI全能玩家”的躍遷之路難稱一片坦途。
視覺龍頭
談及自動駕駛及無人車方案,國內某頭部無人車企業聯合創始人曾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稱,當前行業主流的視覺方案和雷達方案在不同場景各有擅長,但相比于激光雷達,視覺方案在辨別物體材質、表面細節等真實場景中的常見問題時優勢明顯:“面對相似輪廓、體積的物品,它是一塊石頭還是一片塑料,系統所要做出的決策必然是不一樣的,而激光雷達有些時候無法勝任這一點。”
因此在趨勢上,他認為視覺方案在行業更可能成為主流,雷達則適合作為能見度較差等極端情況下的“安全冗余”。
真實場景中具備的不可替代性,讓視覺方案在傳統安防領域外的賽道漸漸成長為主流,芯片作為硬件核心支撐,也在此邏輯下迎來智能終端領域的爆發式增長。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全球視覺AI SoC市場規模達2.46億顆,預計到2029年將以31.1%的復合年增長率攀升至9.54億顆,視覺方案在智能安防、機器人、車載等場景的滲透正持續提速。
身處這一浪潮的星宸科技,已成為全球視覺AI芯片領域的絕對龍頭——2024年以26.7%的市占率登頂全球供應商榜首,其中安防視覺AI SoC、NVR/NAS視覺AI SoC市占率分別達41.2%、37.2%,均居全球第一。從業務結構看,智能安防是其基本盤,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64.9%,多年來始終為公司業務拓展搭建牢固根基。
基本盤之外,視覺技術的“復利效應”正驅動其在AI眼鏡等新興端側設備中快速滲透。華鑫證券研報指出,AI眼鏡對SoC芯片提出“面積小、功耗低、視覺效果優、智能化強”的嚴苛要求,而星宸科技憑借在安防領域積累的低功耗技術、領先行業的圖像信號處理(ISP)能力,已推出適配AI眼鏡的SoC芯片并實現量產。
國內某頭部AI眼鏡企業也曾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稱,公司新品的推出突破了包括芯片、交互、空間計算、重量與光學顯示在內的五大核心技術難題。
截至2025年6月,星宸的AI眼鏡SoC順利出貨,同時機器人視覺AI SoC已售出550萬顆,智能物聯業務收入占比攀升至23.2%,智能車載收入占比達10.8%,安防之外的第二增長曲線雛形漸顯——視覺芯片帶來的技術復利,使其供應商身份下的覆蓋面不斷在各種形式的端側AI中擴展。
激進加速
星宸科技的資本擴張節奏在半導體行業顯得頗為激進——2024年3月剛完成深交所創業板上市,2025年9月便火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僅用一年半時間推進A+H雙資本平臺布局,融資意圖與成長野心一目了然。
這種激進并非無本之木:公開資料顯示,星宸科技前身由聯發科旗下子公司SigmaStar(開曼)出資設立,且公司多名管理層及核心人員均曾任職于聯發科旗下子公司晨星半導體,公司董事長林永育、董事孫明勇等核心團隊成員均有晨星半導體任職背景,聯發科至今仍是其第一大間接股東。
產業端,星宸科技的并購布局同樣密集且指向明確,兩年間三次關鍵動作勾勒出圍繞視覺技術生態補全業務覆蓋面的路徑。
2024年8月,公司以4500萬元現金收購關聯方3DToF業務相關全部資產(含知識產權),計劃基于該技術開發面向車載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機器人、低空經濟設備等領域的ToF產品,結合自身ISP和端側AI技術推出融合3D感知的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2025年4月,公司再以3000萬元現金認繳出資,參與認購專注于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的上海華科致芯創業投資合伙企業份額,借力專業投資機構資源挖掘半導體及工業、汽車等領域優質項目;2025年8月,公司又以2.14億元收購上海富芮坤53.31%股權。
中郵證券研報指出,其藍牙SoC技術與星宸視覺AI SoC形成“智能計算+可靠連接”的互補,前者承擔復雜圖像處理與AI推理,后者作為低功耗協處理器負責設備互聯、輕量級交互,在智能物聯等新場景中實現多模態數據融合。
“成長考題”
在并購補鏈的技術擴張與A股上市僅一年半便沖刺港股的資本加速背后,星宸科技的成長版圖中,隱憂正逐漸從光環的陰影里浮現——無論是財務端的盈利矛盾,還是銷售端的結構依賴,都成為其向“端側AI全能玩家”進階路上必須破解的考題。
從財務表現來看,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數據率先暴露出“增收不增利”的矛盾。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4.02億元,同比增長18.57%,這份營收增長背后,是業務從傳統基本盤向新場景的延伸:智能安防仍以64.9%的收入占比穩居第一,但智能物聯(AIoT)與智能車載業務已分別貢獻23.2%、10.8%的收入,“安防為主、新業務補位”的結構初顯。然而,營收增長并未同步轉化為利潤提升,同期凈利潤反而同比下滑7.47%至1.2億元,新業務的拓展投入、市場培育成本,或許正階段性侵蝕著盈利空間。
更值得關注的是毛利率的持續承壓。回溯報告期數據,星宸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從最初的40.6%逐步下滑,2023年降至35.2%后,2024年雖小幅回升至36%,但2025年上半年再度下探至33.1%,創下報告期內的新低,且這種下滑并非單一業務所致,安防、AIoT、車載三大業務線的分業務毛利率均處于承壓狀態。公司在招股書中也坦誠提示,毛利率與經營性現金流的波動,受半導體行業周期、成本與售價傳導滯后、產品組合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此前2023年,公司就曾因半導體行業整體低迷,遭遇過總收入同比下滑14.66%的挑戰,如今毛利率的持續走低,進一步考驗著其在業務轉型期的盈利穩定性。
銷售端的結構依賴,則為業績增長埋下了另一重不確定性。星宸科技的銷售模式以經銷為主,報告期內經銷渠道收入占比始終維持在90%以上,最高達93.6%,直接面向終端客戶的銷售占比極低,這意味著公司的收入增長高度依賴經銷商的渠道能力與采購節奏。
再有便是客戶集中度問題。期內前五大客戶合計貢獻的收入占比從未低于82.9%,最高時達88.7%,即便第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從49.2%降至38.1%,單一客戶的收入依賴仍較為顯著。這種高度集中的客戶結構,暗藏著明顯的風險——一旦頭部經銷商進入去庫存周期、調整采購策略,或是遭遇融資鏈條緊張等問題,星宸科技的訂單量與收入穩定性都將直接受到沖擊,進而加劇財務端的盈利壓力。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向星宸科技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從安防向智能機器人和車載領域等擴張,技術難關對于星宸科技而言或許是“最不是問題的問題”,面對視覺AI芯片多場景擴張的機遇,業務與財務之間的考題仍需通過資源投入與戰略優化逐一破解。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