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造芯,需要這塊“蚊子肉”
- 2021年07月13日來源:新浪財經
提要:據金十數據,華為海思自研的首款 OLED 屏幕顯示驅動芯片已經正式進入到了試產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即可正式向供應商完成交付,之后即有望應用到華為旗下產品中。
據金十數據,華為海思自研的首款?OLED?屏幕顯示驅動芯片已經正式進入到了試產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即可正式向供應商完成交付,之后即有望應用到華為旗下產品中。
早在?2020?年?8?月,網易新聞報道,華為確認成立屏幕驅動芯片部門,海思首款?OLED?Driver?已在流片。麒麟?SoC?產能受限后,驅動?IC?是華為給出的答案之一。
眾所周知,OLED?屏幕相較?LCD?有諸多優勢,比如對比度高、色彩豐富、能耗低、可彎折等等,這些主要歸功于?OLED?像素自發光的特點,和?LCD?一整塊背光照亮像素不同,OLED?需要單獨的驅動?IC?去精準地控制單獨像素的開關與顯示,也因此,驅動?IC?是整個?OLED?屏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和手機?SoC?動輒?5nm?的先進制程不同的是,目前屏幕顯示驅動?IC?的主流制程都是諸如?65nm、40nm?這樣的成熟工藝,在技術難度上無論是設計還是制造,基本可以實現國內完成,無需依賴進口,這也是華為選擇進軍驅動?IC?的原因之一。
我國?OLED?整個產業鏈中,中游的面板走得相對較遠,京東方、維信諾(10.130,?0.00,?0.00%)、華星、天馬的?OLED?產線都已經逐步投產,部分產品也已經進入了國產旗艦手機的供應商名單之中。而上游依然嚴重依賴進口,無論是蒸鍍機這樣的設備,還是驅動?IC?這樣的模組。
據?Omdia?數據表示,小尺寸?OLED?顯示屏(主要應用于智能手機)驅動?IC?市場基本被韓國統治,份額最高的是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市占率近半,第二名?Magana?Chip?也有?30%?以上的份額;大尺寸?OLED?方面,則是被中國臺灣和韓國瓜分,中國顯示行業的驅動?IC?依賴進口,2019?年京東方采購的驅動?IC?芯片中國產占比不到?5%。
OLED?驅動?IC?需要和面板精確配合,也就意味著需要精細化的定制生產,三星這樣產業鏈全布局自然有其優勢。反過來看,三星對于驅動?IC?供應商的控制(三星電子的驅動?IC?不對外支持),也保證了三星擁有行業最頂尖的顯示效果,而這也是京東方目前與三星最大的差距。
根據?IHS?發布的數據,2019?年?OLED?面板全球出貨量達?7.34?億片,比?2018?年上升了近?20%,預測2021?年?OLED?顯示面板市場規模收益達到?680?億美元。
無論是?3C、可穿戴還是車機,OLED?都在成為絕對的主流。巨大的增長空間,意味著巨大的缺口。Omdia《智能手機市場追蹤?─?4Q20分析》中提到,OLED?驅動?IC?供應緊張是?2021?年?OLED?面板出貨量增長的最大挑戰,預計2021年OLED?driver?IC的需求份額達11%;而根據集微咨詢測算,2020年?OLED?driver?IC?市場需求?7.26?億顆,預計?2021?年市場需求達?9.24?億顆。
和三星一樣,華為擁有大量的自有設備,雖然沒有面板業務,但華為與京東方的合作歷來緊密。制程成熟,缺口大,有現成的自有終端和合作伙伴,入局驅動?IC?似乎順理成章。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盡管沒有官方宣布,但華為入局芯片制造已經不是秘密了,此前金融時報曾報道華為計劃在初始階段,芯片廠將初步試驗生產低端?45nm?芯片,并希望在?2021?年底前生產28nm?芯片,2022?年底前生產?20nm?芯片。而這剛好可以匹配?OLED?驅動?IC?的制程需要,同時即便暫時沒有客戶,華為自有設備也可以消化掉初期的產能,通過自家設備上的表現,來給潛在客戶打個樣。?
除了技術、供應真搞不定的環節以外,盡量實現國產替代,幾乎已經成為產業鏈共識。又或者說,在產業鏈謀求內循環的現在,華為入局產業鏈的任何一環,都不值得意外了。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