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政府債發行啟幕 “第一債”折射財政更積極
- 2025年01月08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1月8日,2025年首批國債招標發行;1月13日,2025年首只地方債將發行。專家認為,在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要求下,國債和地方債發行將適度靠前,同時,有關部門將盡早安排資金使用,確保資金項目“雙向奔赴”,對經濟增長形成強有力拉動。
1月8日,2025年首批國債招標發行;1月13日,2025年首只地方債將發行。專家認為,在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要求下,國債和地方債發行將適度靠前,同時,有關部門將盡早安排資金使用,確保資金項目“雙向奔赴”,對經濟增長形成強有力拉動。
國債率先啟動發行
在一季度國債發行計劃公布之后,2025年度國債發行工作正式啟動。
1月8日,3只短期國債招標發行,規模合計1350億元,這是2025年發行的首批國債。本周還有2只關鍵期限國債待發:1月10日,財政部將招標發行2年期和7年期國債,規模分別為1170億元和980億元。
按照發行計劃,一季度財政部擬發行18只關鍵期限國債、18只短期國債、4只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2只儲蓄國債。
東方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齊晟介紹,相較于2024年一季度國債發行計劃,2025年一季度擬發行國債期限分布基本一致,數量上擬多發一只短期國債。從發行節奏看,一季度國債供給在各月分布更加均勻,關鍵期限國債、短期國債在1至3月分別發行6只,超長期限一般國債在2月發行2只,1月、3月分別發行1只。
“歷史上,一季度國債發行規模與到期規模大體匹配,但目前已公布擬發行的2年期、7年期國債發行規模為1170億元、980億元,較2024年12月發行的同期限品種規模有所上升,高于預期。”信達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李一爽表示,預計1月關鍵期限附息國債平均發行規模為1050億元。據此測算,1月國債凈融資規模約2500億元,處于歷史同期較高水平。
作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工具,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在1月即啟動發行。專家預計,全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將較去年有所上升,以更好發揮穩增長功效。
地方債蓄勢待發
1月6日,青島發布公告,擬于1月13日招標發行39.17億元再融資專項債,募集資金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這將是本年度發行的首只地方債。
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截至1月7日,已有16個省、計劃單列市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規模合計8579.69億元,其中新增一般債540.89億元、再融資一般債1502.18億元、新增專項債2500億元,再融資專項債4036.62億元。從發行時間看,四川、山東、湖南、海南等地擬于1月啟動地方債發行工作。
專家預計,2025年地方債將靠前發行。一方面,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專項債有望加快發行。“考慮到6萬億元化債額度已統一下達,預計2025年再融資專項債發行或保持較快節奏,可能集中在上半年發行完畢。”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稱。
另一方面,政策引領下,新增專項債將加快發行使用。日前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提出,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明確,實行專項債券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管理,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打通在建項目續發專項債券“綠色通道”。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允許試點省市專項債“自審自發”簡化了專項債審批流程,將提升落地效率;同時,項目審核“綠色通道”機制意味著項目報送通暢,將減少集中申報帶來的審核壓力、平滑投資項目落地的節奏。劉郁表示,審批權下放和項目“負面清單”的設置將為專項債審核“松綁”,便于專項債加快發行節奏。
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在政府債券及早發行的同時,有關部門提前部署項目儲備和資金使用工作,確保對經濟增長形成強有力拉動。
超長期特別國債將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為加力支持“兩新”,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袁達表示,2025年將大幅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規模,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工作。優化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資金分配,向去年工作成效較好的地區傾斜;降低企業墊資和經營壓力,簡化補貼流程,及時高效兌現補貼資金;規范市場秩序,加強項目資金監管等,持續提高政策效果。
中金公司預測,2025年每增加1000億元特別國債資金支持以舊換新,有望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0.6個百分點。
支持“兩重”方面,袁達透露,在2024年提前下達2025年約1000億元項目清單的基礎上,近期將再下達一批項目清單,推動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為確保新增專項債盡早落實到項目,地方也在積極準備。河南省財政廳主要負責人表示,堅持早安排、早部署,組織各級提前做好項目儲備,科學高效完成新增政府債務限額分配、報批、下達等工作。
項目儲備充足、資金保障有力,有助于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預計202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穩中有升,較2024年小幅加快,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將有所增強。”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