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證券>正文內容
          • 上市后連續三年業績下滑 辰光醫療深陷經營困局
          • 2025年07月24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深陷經營困境的辰光醫療,在年報問詢回復中也給出了突圍方向:繼續推進超導磁共振整機銷售,參加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提升品牌曝光;開發1.5T大孔徑MRI系統進軍公立醫院市場;拓展DR、CT新產品線,目前DR設備已取得注冊證;通過開發3.0T高端磁體提升部件毛利率;探索海外市場銷售機會。

          現金流持續為負,業績自上市后連年下滑,應收賬款埋雷……一紙年報問詢函揭開了辰光醫療上市以來的經營困局。

          7月22日晚,辰光醫療回復北交所的年報問詢函,公司上市后業績變臉、經營惡化等細節浮出水面。可以看出,戰略轉型引發的劇烈陣痛正吞噬著公司的現金流與利潤。

          具體來看,2022至2024年,辰光醫療營收從1.88億元下滑至1.19億元,凈利潤由盈利2348.23萬元至虧損6089.86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更是連續三年為負,累計凈流出超6600萬元。如此異常的經營情況引發北交所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質疑。

          業績持續下滑 轉型戰略遭遇寒流

          辰光醫療經營業績持續下滑收到交易所年報問詢函。

          北交所要求公司結合主要客戶變化、產品銷量、訂單單價、同行業可比公司收入變動情況等,說明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的原因,公司核心競爭力是否發生重大不利變化以及公司的應對措施。

          “受外部市場環境的影響、戰略客戶階段性收縮供應鏈以及公司戰略調整等影響所致。”辰光醫療在回復函中將業績下滑原因歸結為三重壓力,由此曝光了公司深陷經營困局。

          具體來看,公司核心客戶飛利浦因呼吸機召回事件階段性收縮供應鏈,導致2023年對其銷售額驟降;公司進軍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整機市場后與原下游客戶萬東醫療等形成競爭,磁體部件采購訂單被大幅削減;國內醫學影像設備更新政策落地延遲,疊加整機市場“頭部效應”擠壓,公司作為新入局者難以打開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辰光醫療戰略轉型的代價遠超預期。公司透露,2023年國內磁共振成像系統企業已超過15家(含國際品牌),受市場大環境影響,MRI市場表現不佳。然而,公司依然布局了整機業務,當年MRI系統收入尚未完全放量。2024年磁共振整機市場分化嚴重,頭部聚集效應明顯。公司坦承:“公司作為新進入整機行業的企業,市場開拓和品牌建立剛剛起步,相關的投入產生效益尚需時間。”

          此外,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也引起北交所關注。2024年,辰光醫療應收賬款賬面價值為6938.40萬元,較期初下降16.31%;公司壞賬準備期末余額為2051.94萬元,較期初增加34.67%,其中對浙江康達、卡樂福的應收賬款全額單項計提壞賬準備,金額分別為402.45萬元、113.37萬元。

          對此,北交所特別要求公司說明,其與浙江康達、卡樂福形成應收賬款的交易背景、銷售產品、合同簽訂情況、單項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的原因,并說明這兩家企業與公司及控股股東、董監高等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相關交易是否真實,是否具有商業實質。

          研發銷售雙高 燒錢轉型代價沉重

          記者注意到,在營收萎縮28.16%的背景下,辰光醫療2024年研發費用激增46.83%至2943.9萬元,銷售費用大漲56.39%至2963.02萬元。這種背離現象引發交易所對費用真實性與合理性的追問。

          拆解費用結構可見:研發費用中材料支出漲幅達70.19%,主要投向1.5TMRI系統的開發與優化工作,包括3.0T人醫超導磁體和7.0T大孔徑動物系統超導磁體的開發在內的高端超導磁體的開發項目。銷售費用中職工薪酬激增83.49%,源于整機銷售團隊擴張——全年加權平均銷售人員從42人增至63人,人均年薪達30.46萬元,顯著高于上海市非私營單位平均水平。

          對此,辰光醫療解釋稱,為支撐戰略轉型,2023年起大幅擴充研發團隊,引進系統集成、譜儀等領域人才,同時組建整機銷售團隊。“新招募人員薪資較高,且多在2023年下半年入職,導致2024年人力成本激增。”

          然而,這份投入尚未換來業績增長,轉型陣痛期仍在持續。

          資產暗藏隱憂 經營困局待解

          辰光醫療的資產質量問題也被交易所緊盯。

          具體來看,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增長11.07%至1.19億元,其中發出商品激增80.19%,存貨跌價準備余額計提卻飆升657.43%。公司披露,發出商品激增主要因向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發出的324萬元超導磁體尚未驗收,而存貨減值暴增系對呆滯物料及訂單不足的在產品計提準備。

          無形資產減值同樣引發關注。2024年,公司對非專利技術計提減值1145.15萬元,占該項資產凈值近三成。評估報告顯示,關鍵參數設定為8年經濟壽命期,但預測2025年營收僅1.23億元,較公司上市當年營收歷史峰值縮水34.6%。這反映出評估機構對轉型前景的審慎預判。

          嚴峻的考驗還在于償債能力。2024年末,公司貨幣資金下降40.15%至5282.9萬元,短期借款卻增長34.28%至1.31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48.34%。公司稱,截至2025年6月底,銀行貸款余額為1.39億元,其中850萬元抵押貸款將于7月24日到期。

          盡管公司強調授信額度尚余1.51億元,但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的現狀難以支撐償債需求。此外,辰光醫療給出的應對措施是,加強應收賬款催收、裁撤冗余崗位、控制存貨規模。

          然而,這些常規手段能否化解危機,仍取決于核心業務能否止血回升。

          深陷經營困境的辰光醫療,在年報問詢回復中也給出了突圍方向:繼續推進超導磁共振整機銷售,參加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提升品牌曝光;開發1.5T大孔徑MRI系統進軍公立醫院市場;拓展DR、CT新產品線,目前DR設備已取得注冊證;通過開發3.0T高端磁體提升部件毛利率;探索海外市場銷售機會。

          但是,這些措施能否扭轉公司的經營困境,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巨頭壟斷的MRI戰場,辰光醫療的“部件商轉型整機廠”戰略,似乎正面臨技術與市場的雙重夾擊。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