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健全綠色通道 科創板并購重組支持力度加碼
- 2024年06月21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科創板八條”明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做優做強主業開展吸收合并。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有助于推動產業整合,也是上市公司“主動退市”的方式之一。
證監會日前發布的《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提出,建立健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硬科技”企業股債融資、并購重組“綠色通道”;更大力度支持并購重組。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獲悉,政策層面將積極推動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整合,提升產業協同效應。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做優做強主業開展吸收合并。可以預見,科創板產業并購活躍度有望提高,估值包容性將有所提升,支付工具將更加多元,“A并A”涌現良機。
科創板上市公司質量逐步提升
并購重組是科創公司加快技術突破、優化資源配置、賦能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式。此次證監會發布的“科創板八條”提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整合,提升產業協同效應。
市場人士預期,產業并購活躍度有望提升。中金公司表示,開放、包容的監管態度提升了產業并購市場的活躍度,此輪改革將為并購重組市場提供更多靈活的工具和方式,為市場各方達成并購交易創造更好條件,進一步活躍并購重組市場。可以預期,本次政策實施將可促進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并購,從而為資本市場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當前,支持產業并購政策對于促進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整合意義重大。”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說,資本市場不僅是融資的渠道,更是資源整合的平臺。通過并購整合,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產業協同效應,增強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經營能力。
從并購趨勢來看,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表示,一方面,監管部門將支持順應產業發展方向的并購重組,上市公司憑借行業優勢地位,會對并購標的實力、技術和市場前景、競爭優勢、估值等的判斷更為準確;另一方面,龍頭級、鏈主級上市公司開展的產業并購,可在人才、研發、成本、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對標賦能,后續整合難度較低,并購風險可控,協同效應更明顯。
提高并購可行性和效率
“科創板八條”提出,豐富支付工具,鼓勵綜合運用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方式實施并購重組,開展股份對價分期支付研究。
湯哲輝認為,硬科技的孵化需要資金長期投入,對從事硬科技研發的企業來說,其經營壓力和資金壓力較大。鼓勵以股換股、股份支付、分期支付,可有效減少現金支出,讓科創板企業更好地聚焦主業、吸收合并、做優做強。
泰和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奮認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在現金儲備有限的情況下,完全使用現金進行并購重組的難度較大,完全使用股票作為支付工具對于賣方而言又解決不了風險控制問題,通過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多種方式,可進一步提高交易的可行性。
“開展股份對價分期支付,好比‘分期支付’,有助于減輕并購方的支付壓力,提高并購的可行性和效率;給予被并購方更多的選擇和靈活性,促進并購交易的達成;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并購重組,推動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股份對價分期支付的方式,可以實現并購雙方利益的平衡和共贏,促進并購市場的健康發展。”田利輝表示。
推動產業整合
“科創板八條”明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做優做強主業開展吸收合并。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有助于推動產業整合,也是上市公司“主動退市”的方式之一。
作為并購重組的類型之一,上市公司間吸收合并在A股市場實際上十分少見。今年以來,證監會多次發聲鼓勵吸收合并。除“科創板八條”外,證監會于4月12日發布的《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明確,以優質頭部公司為“主力軍”,推動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并;以產業并購為主線,支持非同一控制下上市公司之間實施同行業、上下游市場化吸收合并;完善吸收合并相關政策,打通“堵點”。4月30日,滬深交易所發布修訂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規則,進一步完善吸收合并政策。
在業內人士看來,吸收合并是上市公司“主動退市”的方式之一。此前,監管人士表示,以美國為代表的境外市場退市是以私有化、被其他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為主,是自愿退市為主,有些市場自愿退市占總退市比例超過90%,真正強制退市的比例并不高。A股強制退市的公司不少,但重組退市、主動退市案例大幅少于境外市場。
吸收合并也有助于推動產業整合。“對于產業買家的上市公司而言,鏈主級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可以擴充自身的產品布局,獲得更年輕的技術團隊,整合上下游產業,鞏固自身的競爭實力;對于被并購標的而言,利用買方的資源和平臺,克服原本規模和資金實力的限制,可加快研發和拓展速度,實現更大的發展。”湯哲輝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