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證券>正文內容
          • 年內已有71家企業終止IPO 69家為主動撤回
          • 2024年03月21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證監會近日表示,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受訪專家認為,今年證監會多次強調IPO“申報即擔責”,對上市門檻也會有更加嚴格的要求,還將大幅提高現場檢查比例、增加“不提前告知直接開展檢查”的機制,嚴監管趨勢之下,預計有更多企業主動撤回申請。

          今年以來,IPO終止數量迎來階段高峰。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記者發稿,年內已有71家企業IPO項目終止審核。其中,除了2家企業因為審核不通過或終止注冊外,其余69家企業均為主動撤回,超過去年同期(44家)。

          證監會近日表示,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受訪專家認為,今年證監會多次強調IPO“申報即擔責”,對上市門檻也會有更加嚴格的要求,還將大幅提高現場檢查比例、增加“不提前告知直接開展檢查”的機制,嚴監管趨勢之下,預計有更多企業主動撤回申請。

          據記者統計,僅3月1日至3月19日,已有19家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此前1月份、2月份主動撤回的企業分別有32家、18家。其中,撤回最多的是擬主板上市的企業,今年以來已有21家主動撤回;其次擬北交所上市的企業有20家、擬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有20家,擬科創板上市的企業有8家。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去年一些企業欲沖刺北交所上市,目前,部分企業已降低預期,轉向并購重組計劃。”

          從前述69家企業主動撤回的節點來看,大多數是擬上市企業被監管進行了多輪問詢后做出的選擇。同時,超六成撤回企業在去年首次進行IPO申報報送。

          從行業來看,主動撤回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工業、材料、信息技術、醫療保健等領域。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撤回IPO申請可能是市場環境變化、監管政策收緊、公司自身問題等多方面因素所致,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穿透式監管的強化。

          從申報IPO企業的財務數據來看,部分主動撤回的企業業績表現不佳,營收和凈利潤存在不確定性。例如,近七成主動撤回的企業最新一年凈利潤尚不足1億元,超五成主動撤回的企業營收不足5億元。

          此外,業績增長放緩、商譽準確性、關聯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公司重要股東股權被凍結、實控人過往糾紛等是企業在撤回前被監管問詢的高頻問題。一些企業在經過多輪問詢后,長時間仍未回復后亦選擇主動撤回。

          圍繞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證監會提出多項舉措,包括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提高上市門檻、提升現場檢查比例等。

          在田利輝看來,監管層從事前、事中和事后共同構成了對“帶病闖關”現象的強大震懾力,提高了IPO市場的規范性和公信力。

          在提高上市門檻方面,證監會表示,將從嚴監管未盈利企業上市。中國銀河研究院策略分析師、團隊負責人楊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征求行業相關部門的意見來評估未盈利企業的科技成色,可以更準確地識別那些真正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而不是簡單地以盈利作為唯一標準,這有助于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嚴格篩選上市公司,可以減少市場上低質量、高風險的公司數量,從而降低整個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有助于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減少市場波動性,維護市場穩定。

          隨著嚴把IPO“入口關”的各項舉措落地,未來IPO生態將發生變化。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IPO排隊企業數量有670家。

          田利輝建議,企業務必注重自身的基礎建設,包括財務健康、業務模式的可持續性,以及公司治理的規范性等。確保在達標的情況下再申報,否則難以通過評審,還會因作假受到懲戒。這要求企業深入了解并遵守監管政策,確保自身的經營行為和IPO申請符合相關法規要求,企業還要加強與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合作,積極配合監管機構的現場檢查和審核工作。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張蘇婧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