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證券>正文內容
          • 科創板首批公司迎解禁:多家大股東“惜售” 實際減持影響有限
          • 2022年07月18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興業證券策略研究中心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表示,當前公募基金與陸股通對科創板仍屬低配,而流通股本偏低或是影響機構投資者增配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公募基金為例,今年一季度,公募對科創板個股的重倉順序與流通股本及流通市值大小基本呈正相關。未來隨著更多籌碼進入流通,將為機構投資者入場提供更好的市場交易條件,也將進一步打開增配科創板的空間。

          隨著科創板開市三周年臨近,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三年限售期的首發前股份將迎來解禁。7月15日晚間,首批公司齊發公告,其中9家公司股東表示延長鎖定期6個月或12個月,或承諾解禁后6個月內不減持。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多家公司股東主動延長鎖定期、承諾一定期間不減持等,印證了科創板“關鍵少數”對公司中長期價值的堅定信心。解禁不等于減持,大股東、董監高減持需遵循減持規則,3個月內可通過集中競價減持的占比較低,對二級市場影響有限。此外,科創板公司成長性良好,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解禁后有望迎來長線資金入駐。

          對中長期發展有信心 9家公司關鍵股東“惜售”

          具體來看,上述9家科創板公司中,中國通號、容百科技、心脈醫療和虹軟科技等4家公司控股股東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6個月;新光光電共同控股股東中最大股東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12個月;天宜上佳、嘉元科技和華興源創等3家公司控股股東以及交控科技第三大股東承諾在股份解禁后6個月內不減持股份。

          以7月15日收盤價計算,上述9家公司延長鎖定期和承諾不減持的股份對應市值達808億元,占首批25家公司理論解禁市值比例超四成。

          對于延長鎖定期或承諾不減持的原因,大多股東表示是基于對行業前景和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為了促進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增強廣大投資者的信心。例如虹軟科技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延長鎖定期是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及投資價值的認可;華興源創控股股東承諾不減持則是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以及本著對社會公眾股東負責的態度,為促進公司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維護廣大公眾投資者利益。

          除上述9家公司股東外,天準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因前期增持股份,此次限售股解禁后在11月17日前不減持。

          開源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孫金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解禁以及后續潛在的減持壓力,基本面較弱的個股在大規模解禁時往往表現不佳。但是多家科創板公司控股股東延長鎖定期或者承諾一定時間內不減持,可以增強各方對公司未來發展和行業前景的信心,減少市場情緒帶來的拋壓。

          “9家公司股東表態延長鎖定期或不減持,減小了解禁對公司股價的壓力,有助于科創板公司大股東的錯峰減持。此外,疊加大股東和董監高的減持規則,將進一步減少集中減持壓力,有助于平滑對市場影響,維護市場穩定。”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解禁不等于減持 對二級市場實際影響有限

          解禁與減持之間并不能直接畫等號。市場人士認為,一方面,解禁后不同股東退出意愿有明顯差別,大股東還可能要考慮控制權、維護公司股價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即使相關股東需要減持,其減持比例、減持時間也受到減持規則的嚴格約束。而且,通過詢價轉讓、大宗交易等方式減持,受讓方也有限售期約束。

          從上交所大股東和董監高減持規則來看,大股東、董監高90日內集中競價減持股份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2%。此外,如果大股東同時兼任董監高,其每年減持上限還不得超過其持股量的25%。由此,經初步測算,科創板此次解禁股東3個月內集中競價方式最大可減持股份市值不足科創板總流通市值的2%,影響程度相對有限。

          另外,大股東、董監高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還應當提前15個交易日進行預披露。據記者梳理,截至7月17日,尚未有首批上市公司發布此次解禁股東相關減持計劃。因此從股份解禁到開始減持、再到產生市場影響,存在明顯的時間差,影響程度也更為平滑。

          邵宇表示,解禁后減持是正常市場行為。大股東是否減持與公司估值存在一定關系。只要大股東對公司中長期發展有信心,進行適當減持也是正常需求。

          業內人士表示,客觀上看,減持是股東固有權利,是上市前老股東合理合法的退出方式,依法合規進行減持行為是正常市場行為,并且受到減持比例、受讓方限售期等規則約束。真正受到市場詬病的主要是違法違規減持、重要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清倉式”減持、短期大量賣出的“脈沖式”減持。

          不過,開板以來,科創板監管緊盯各類違規“苗頭”,一旦出現違規減持將會受到嚴格監管。更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創設了A股獨有的詢價轉讓減持制度,在不沖擊二級市場的情況下,為首發前股東提供更加便捷和市場化的退出渠道。自2020年7月份推出以來,已有18家公司24批股東實施了詢價轉讓,成交金額約132億元。從實施效果上看,詢價轉讓前后公司股價波動較小,詢價轉讓計劃書公告后1周、15個交易日及1個月,股價平均上漲3.16%、3.95%和6.55%,有效維護市場的穩定性,為股份減持提供了緩沖帶。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近期多家科創板公司正在密切對接詢價轉讓的工作事宜,或將成為常用的減持方式之一。

          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解禁后將吸引長線資金“入駐”

          開市三年來,科創板已逐漸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整體業績保持較快增長,成長性凸顯。2019年至2021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28%,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70%,增幅領先于A股其他板塊。今年一季度,科創板業績也領先其他板塊。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7月17日,已有29家科創板公司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20家公司業績預喜(預增、略增和續盈),大全能源業績增幅最高,為344.28%。

          興證資管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來看,科創板向好趨勢不會改變,驅動科創板的核心是中國新一輪科技周期以及中國優勢科創產業的全球突圍。而且,參考當年創業板經驗,解禁后市場壓力得以釋放,伴隨著上一輪中國科技產業升級,成為彼時創業板結構性牛市的起點。

          科創板開市以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投資者交易理性,以形成專業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業界認為,解禁后個股流通性提高,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科創板流動性,為機構投資者等長線資金進入創造良好的條件。

          興業證券策略研究中心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表示,當前公募基金與陸股通對科創板仍屬低配,而流通股本偏低或是影響機構投資者增配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公募基金為例,今年一季度,公募對科創板個股的重倉順序與流通股本及流通市值大小基本呈正相關。未來隨著更多籌碼進入流通,將為機構投資者入場提供更好的市場交易條件,也將進一步打開增配科創板的空間。

          7月15日,上交所發布科創板做市交易業務實施細則和配套業務指南,做市商業務將進入實操階段。“科創板做市商制度落地,將進一步提升科創板股票流動性,平抑市場波動,增強市場韌性,充分發揮科創板‘試驗田’作用,也有助于消化解禁減持壓力,推進科創板的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孫金鉅表示。

          本報記者 吳曉璐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