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發布:新型消費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待加強
- 2024年06月02日來源:經濟日報
提要:《報告》還顯示,違規、違法引流拉低消費者體驗,價格欺詐行為多發。部分不良商家為制造虛假競爭優勢,采取虛構交易、虛假或誤導性展示評價、虛構流量數據等不正當方式誘導消費者入“坑”。分期付款套路多,網絡購物支付莫名“分期付款”。
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指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在新型消費領域制度供給仍顯不足,金融領域消費信用相關立法相對滯后,消費者的知情權、隱私權、撤銷權、提前還貸權等基本權益需有更好法治保障。
《報告》指出,就新型消費領域而言,除個別場景外,總體上還沒有建立起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數字人服務、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等領域的消費,需要加快推進法律制度建設。新舊消費領域裁判標準不一的司法困境亟待破解。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需要盡快統一裁判尺度,欺詐行為的認定標準等亟待確認。預付式消費中合同效力、退款還息的認定和責任劃分、經營者卷款“跑路”行為是否構成消費欺詐等問題,亟待統一相關裁判標準。
金融消費領域具有專業性強、風險性高等特點,僅僅依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相關職能部門出臺的規范性文件,保護力度較小。《報告》指出,大部分金融專門立法制定相對滯后,難以完全適應當前金融領域改革和發展要求,金融領域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亟待完善。數字金融作為一種全新業態,同樣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了新課題。作為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險業,是當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較為突出的重點行業。
在產品方面,互聯網保險低進高出,產品前端是低門檻快消式的產品營銷模式,而后端則是高門檻傳統型理賠模式。保單檢視服務有待優化,健全保險行業“睡眠保單”定期清理工作機制迫在眉睫;實收保費低于費率浮動下限、保費浮動無依據、超出備案費率收取保費等現象頻發,影響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在銷售方面,保險銷售誤導屢禁不止,新型“默認勾選”暗含隱藏式搭售等強制銷售行為屢屢發生。在理賠方面,理賠時效難達到消費者預期,保險業“主動式服務”仍有待加強,產品理賠直付方式亟待建立,理賠服務指標較為籠統,不同險種的理賠缺乏細化標準,易產生糾紛。
《報告》還顯示,違規、違法引流拉低消費者體驗,價格欺詐行為多發。部分不良商家為制造虛假競爭優勢,采取虛構交易、虛假或誤導性展示評價、虛構流量數據等不正當方式誘導消費者入“坑”。分期付款套路多,網絡購物支付莫名“分期付款”。部分平臺在付款頁面默認勾選白條付款或借貸產品,未強調分期付款或貸款屬性,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金融產品。“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老年人、農民工、首貸戶等群體由于年齡大、收入低、地區偏遠、金融素養不高等因素,對數字金融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相對較弱。當前金融服務市場適老化、個性化產品較少,線上線下融合創新服務不足,消費者體驗有待優化。
有效維權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適用難,一直制約著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更好落實。《報告》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現有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大體框架配套制度和機制的不完善,“公益訴訟+集體訴訟”維權模式已見雛形,但相關制度還有待建設。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應進一步發揮,跨區域、跨部門合作也要進一步加強;地方的工作規范在標準化、規范化等方面存在欠缺。對此,《報告》建議制定高層級的專門法律,完善相關司法解釋,以科學、合理、明晰、實用的法治保障、制度供給,更好地為消費者權益提供全面保護。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