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成藥業跨界并購斬獲三連板 神秘自然人何以精準“埋伏”?
- 2024年09月14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9月11日,在停牌10個交易日后,雙成藥業宣布跨界收購半導體公司奧拉股份。有市場人士認為,雙成藥業本次收購標的屬于熱門概念,曾經估值超過100億元,因此備受市場矚目。
9月13日,雙成藥業再度一字漲停。這已經是公司復牌后的第三個漲停板。
9月11日,在停牌10個交易日后,雙成藥業宣布跨界收購半導體公司奧拉股份。有市場人士認為,雙成藥業本次收購標的屬于熱門概念,曾經估值超過100億元,因此備受市場矚目。
蹊蹺的是,在雙成藥業停牌前的18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成交量突然連續放大,股價也隨之大漲。其中,有兩位神秘的自然人,在停牌前投入重金快速買入雙成藥業,并迅速登上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榜。
停牌前異動耐人尋味
在大盤和醫藥股走勢低迷的背景下,雙成藥業8月27日晚間宣布停牌跨界收購半導體公司的當天,以及從8月2日以來的放量大漲,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停牌前一日(8月27日),雙成藥業出現放量大漲,一度沖上漲停,最終收漲9.21%,全天成交金額為1.9億元,而前一交易日成交金額約為0.47億元。
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在公司披露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前夕,股價放量大漲,顯然有先知先覺的資金在搶籌。參與此事的相關方可能存在提前泄露內幕信息的嫌疑。
事實上,雙成藥業股價早在8月2日就出現了異動。數據顯示,公司股價開盤沖上漲停板,直至收盤,而成交量僅為3600多萬元,令人頗感意外。整體來看,8月2日—8月27日這段時間,成交量較此前顯著增加,交投活躍,股價也是水漲船高。
通過對比截至今年6月30日和截至8月27日的兩份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記者發現趙慧敏、應淑英兩位自然人在短時間內均掃貨雙成藥業,一舉成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公司發布重組預案的同時,披露了截至8月27日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持股情況,趙慧敏和應淑英均為新進股東,分別持股646.39萬股、118.46萬股,位列第四、第九大股東。如果按照8月27日收盤價計算,趙慧敏和應淑英的持股市值分別達3374.16萬元、618.36萬元。
這意味著,兩位自然人不惜重金,在7月1日至8月27日之間的42個交易日內,買成了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與兩位自然人買入熱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雙成藥業這些年的業績表現很低迷。2024年半年報顯示,雙成藥業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虧損1694.62萬元,上年同期凈利潤為879.03萬元,同比由盈轉虧;營業收入為9489.26萬元,同比減少31.74%。
再拉長時間來看,從2016年至今,雙成藥業始終游離在虧損、微幅盈利之間,而且扣非后凈利潤始終為負值。
更令人費解的是,雙成藥業在7月10日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300萬元至1900萬元,業績由盈轉虧。
趙慧敏和應淑英成功抓住這只重組熱門股,究竟是碰巧運氣好,還是有渠道先知先覺?尚需監管層進一步徹查。
“不是借殼,勝似借殼”
上述兩位自然人短時間突擊買入績差股雙成藥業,恰好碰上公司推出市場矚目的重大資產重組。此單重組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因為它并購的是熱門行業資產,更重要的是,該項資本運作設計頗為巧妙,堪稱“不是借殼,勝似借殼”。
回溯公告可見,9月10日晚間,雙成藥業宣布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奧拉股份100%的股份,并募集配套資金。交易完成后,雙成藥業也將從化學合成多肽藥品的生產領域,轉變為以模擬芯片及數模混合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業務為發展重心的高科技企業。在2021年的股權轉讓中,奧拉股份的估值已經達到100億元。
巧妙的是,奧拉股份與雙成藥業均是由王成棟及其子WangYingpu控制的公司。因此,它雖然是跨界且構成了重大資產重組,但由于實控人沒有改變,因此也并不構成“重組上市”(俗稱“借殼上市”)。所謂重組上市,就是重大資產重組之后,出現了實控人及主業這兩大改變。
被并購方質地如何?據查,奧拉股份就在三個月之前剛剛終止了科創板IPO。資料顯示,2022年11月,奧拉股份申報科創板上市,并拋出了30.07億元的募資計劃。不過,在經歷三輪問詢、歷時一年半之后,最終在2024年5月撤回了上市申請。
監管部門曾在IPO問詢中要求奧拉股份說明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其募集資金規模與資產規模、人員規模、發展階段、技術能力、訂單獲取能力的匹配性等。
對于此次重組的原因,雙成藥業表示,公司主要從事化學合成多肽藥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近年來隨著醫藥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在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受宏觀經濟、行業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醫藥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公司化學合成多肽藥品經營業績下滑,未來業務的增長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某資深投行人員表示,監管層鼓勵并購重組是好事情,有利于績差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方式,置出劣質低效資產,注入優質資產,既盤活上市公司,又讓沒能IPO的企業以曲線方式登陸資本市場,可謂一舉兩得。但是此類資本運作的前提是嚴禁借機搞內幕交易,或者借此炒作股價,擾亂資本市場生態。
新“國九條”明確指出,加強并購重組監管,強化主業相關性,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為。
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中國證監會系統公開披露的監管措施中發現,年初至今,監管部門已開出63張內幕交易相關罰單。梳理案情發現,今年以來查處的內幕交易案件呈現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并購重組領域是重災區”。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