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隆制藥七年沖刺上市未果:上半年業績由盈轉虧 銷售費用高達1.75億元
- 2021年12月02日來源:中國網財經
提要:西安萬隆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萬隆制藥”)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幾度沖刺上市,至今依然未能如愿以償。
西安萬隆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萬隆制藥”)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幾度沖刺上市,至今依然未能如愿以償。
據報道,有知情人士曾對媒體透露,“因一些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和避免的問題,公司已經決定終止IPO并撤回了此前的創業板上市申請。”對此,中國網財經致函萬隆制藥,對方并未給予正面回復。
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14年萬隆制藥就向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并進行了預披露,到2018年,已累計向證監會報送了四次招股書。記者注意到,最新一版招股書披露時間為2018月5月11日,之后便一直未再更新。
今年8月27日,萬隆制藥轉道在新三板掛牌。
主要產品集采“落標” 公司業績由盈轉虧
根據媒體報道,2014年6月,萬隆制藥首度向IPO發起了沖擊,最初預計發行不超過2500萬股募資3億于創業板上市。
隨著審核的推進,2015年底,萬隆制藥突然選擇了終止其該次首發申請并撤回申報材料。萬隆制藥的首次IPO之所以被證監會拒之門外,與其股東、董事受讓有關股份的資金來源存在爭議有關——萬隆制藥首次IPO的保薦機構為海通證券,在海通證券向證監會提交的有關申請文件中,對萬隆制藥主要股東、董事受讓股份的資金來源核查結論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形,且未在財務報告有效期內向證監會提交相關核查報告。
2016年4月,在將中介券商由海通證券更換為開源證券后,萬隆制藥第二次向證監會遞交了IPO申請,這一次,其依然計劃發行2500萬股,但募資額度從之前的3億元調整為3.4億元。
在萬隆制藥第二次IPO申請獲得接受后,2018年4月,證監會正式對其下發反饋意見,一個多月后的2018年5月4日,萬隆制藥完成了其招股說明書(預披露)的更新,靜候發審會的到來。這之后,萬隆制藥的IPO流程陷入了靜止狀態。
資料顯示,萬隆制藥成立于1995年5月26日,主營業務為現代化制藥如大輸液、膠囊、片劑、顆粒劑等,主要產品有國家一類抗菌新藥“奎泰”加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奎爾泰”加替沙星片和“奧立妥”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奧立泰”奧硝唑膠囊等,已成為西北地區規模較大廠家之一。實控人陳秋林、吳梅花夫婦持股超76%。
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7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2.03億元、1.97億元及3.16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5.94%、-3.25%及60.58%;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711.77萬元、3644.29萬元及6298.70萬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5.23%、-16.29%及59.69%。
可以看出,在公司業績持續下降兩年后,2017年開始走向利好,營業與凈利均暴增近六成。不過此種情況并未持續多久。
據公開轉讓說明書披露,2019年及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6.67億元、5.59億元,2020年降幅達16.27%;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601.78萬元、2385.53萬元,2020年降幅達33.77%。甚至于2021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為-1138.65萬元,業績開始由盈轉虧。
對于2020年業績下滑,公司解釋其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對醫藥企業的影響較大;二是2020年各省完全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而公司主要產品奧硝唑注射液未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導致該產品在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社區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銷售量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藥配備比例的限制而有所減少;三是公司的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在西南四省的區域集中采購招投標中落標,導致2020年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的醫療終端銷量下降。
此外,記者注意到,2020年公司的另一產品烏苯美司片被移除國家醫保目錄,導致該產品的收入大幅度減少。
對此,公司在公開轉讓說明書中坦言,若未來公司產品被調整出國家醫保目錄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醫保目錄,將對公司產品銷售量產生不利的影響。若公司未來不能中標某一省的集中招標采購,則將失去該省公立醫院銷售市場,對公司產品銷量產生不利影響。
數據顯示,2020年奧硝唑系列制劑銷量為30973623瓶/袋/粒/公斤,較2019年同比下滑45.81%,收入由2019年的4.54億元下降1.01億元至3.53億元,下降22.23%;烏苯美司片銷量為1571016瓶/袋/粒/公斤,較2019年同比下降52.08%,收入由4128.18萬元下降到2020年的1997.45萬元,下降51.61%。
2020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18.71萬元,去年同期為9989.28萬元,較2019年大幅減少9470.57萬元。2021年上半年為187.53萬元。
銷售費用“畸形增長” 兩年猛增3.6億元
作為一家藥品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銷售與研發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
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2017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2728.30萬元、2187.37萬元及9771.30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3.43%、11.13%及30.96%。2017年銷售費用相比2016年增長了346.71%,銷售費用率增長率近20個百分點。
其中,宣傳費和會議費占據了公司銷售費用的“半壁江山”。2015年,萬隆制藥的宣傳費和會議費分別為1035.8萬元、22.73萬元;2017年,公司宣傳費和會議費分別增長至5149.11萬元、2820.42萬元,增幅分別高達4倍、12倍。
對此,萬隆制藥表示,2017年以來,隨著兩票制的逐步推廣,公司加強了銷售推廣和銷售渠道的建設工作,公司通過配送商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由2016年的6.64%增長到2017年的53.19%,因此,2017年公司宣傳費和會議費大幅增長。
然而,記者注意到,此“畸形增長”并未止步于此。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為4.54億元,較2017年增加了3.57億元,增長率高達364.88%。2020年雖然有小幅下滑,為3.62億元,但其銷售費用率超六成,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2021年上半年為1.75億元,銷售費用率達71.92%,再創新高。
不過,相對于銷售費用“爆發式”增長,研發投入卻略顯“小氣”,甚至于自2019年起,都不及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
數據顯示,2015年-2021年上半年(不包括2018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220.44萬元、1765.13萬元、2118.06萬元、3119.50萬元、2690.36萬元及1620.79萬元;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6.01%、8.98%、6.71%、4.67%、4.81%及6.65%,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
據公開轉讓說明書,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項目以自主研發為主,部分研發內容委托專業機構進行研發。研發項目共12個,已完結項目2個,在研項目10個,主要圍繞技術創新、工藝改革以及新藥品研發,其中均包含委外研發。
在專利方面,公司擁有藥品成分配制、藥物制備技術等方面相關發明專利18項,其中有5項專利屬于受讓取得,原權利人分別為馬耀茹、陜西博奧制藥有限公司及成都傲飛生物化學品有限責任公司。
并且記者注意到,除了2019年公司從成都傲飛生物化學品有限責任公司外購一項發明專利外,從2016年到2020年,公司均未有專利產生。
研發投入屢創新低、委外研發不斷加持、發明專利寥寥無幾,或進一步凸顯公司創新與自主研發的“短板”。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