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云藥物IPO“被暫停”:銷售員平均薪酬超研發6倍科創屬性遭質疑 四年豪擲10億買理財
- 2021年09月18日來源:中國網財經
提要:晶云藥物的科創板上市申請早在2020年6月就已獲上交所受理,經歷四輪問詢后,于2021年3月22日被“暫緩審議”。據媒體報道,暫緩的原因是晶云藥物的科創屬性的合理性受到質疑,同時公司在是否通過并購實現“體外循環”、虛增收入等問題上引發了關注。
一個月前,因四家中介機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30家創業板擬上市公司審核狀態集體變更為“中止”。隨后,科創板又有7家企業“中招”。
截至16日,上述7家科創板受牽連被按下“暫停”鍵的企業中已有6家恢復審核狀態,只剩下蘇州晶云藥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云藥物”)尚處于中止狀態。
記者注意到,晶云藥物的科創板上市申請早在2020年6月就已獲上交所受理,經歷四輪問詢后,于2021年3月22日被“暫緩審議”。據媒體報道,暫緩的原因是晶云藥物的科創屬性的合理性受到質疑,同時公司在是否通過并購實現“體外循環”、虛增收入等問題上引發了關注。
對于晶云藥物暫未恢復審核狀態的原因,以及上述媒體報道中的質疑,記者致函晶云藥物,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復。
申請IPO融資同時四年累計投10億多買理財
資料顯示,晶云藥物成立于2010年7月21日,主要進行晶型研發服務及晶型技術產品的自主開發。由具有美國默克公司從業經歷的陳敏華、張炎鋒、Robert Wenslow聯合創辦。
據招股書披露,2017-2020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0.69億元、1.29億元、1.15億元、1.5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42.20萬元、3626.13萬元、3249.08萬元、5170.40萬元。
晶云藥物自成立起便傾向于開拓海外市場,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6月,公司主營業務中,境外收入金額分別為4686.02萬元、10647.56萬元、7352.60萬元及2858.63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8.33%、82.74%、64.09%及62.17%,是公司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收入過分依賴于境外業務的晶云藥物,在當下的國際環境走向下,未來發展也將充滿著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沖擊科創板的晶云藥物,“熱衷”理財也一直被質疑為“不務正業”。
數據顯示,2017-2020年6月,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分別為4344.94萬元、13882.0萬元、-9308.30萬元及-7022.83萬元。對此,晶云藥物解釋稱是因為投資理財。
報告期內,晶云藥物投資支付的現金分別為0.53億元、1.92億元、5.50億元及2.15億元,累計達到10.1億元;分別占當期收入的76.61%、148.91%、478.53%及462.73%。
不過公司的理財能力“堪憂”。報告期內,晶云藥物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不僅為負,而且負值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17-2020年上半年投資活動產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2837.94萬元、-1198.47萬元、-12632.55萬元及-7280.58萬元。
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分別為-326.00 萬元、-224.91 萬元、-72.93 萬元和 102.25 萬元。若被投資企業經營狀況下滑,則可能導致長期股權投資再次出現減值,從而對公司盈利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主營業務天花板明顯
晶云藥物豪擲10億投資理財產品,或與公司主營業務“不盡人意”有關。
晶云藥物所處行業為CRO(醫藥研發外包服務)領域,主營業務為晶型研發服務、創新晶型技術及產品開發,以及藥學研發服務。
其中,2017-2020年6月,公司晶型研發服務分別實現營收5457.58萬元、7664.92萬元、8668.66萬元、4033.40萬元;分別占營收79.58%、59.56%、75.56%、87.72%,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不過公司稱其各期收入規模不大,未來發展將受到整體晶型CRO市場規模的限制。
創新晶型技術及產品開發業務收入分別為 1,400.62 萬元、4,714.68 萬元、1,690.32萬元和 94.46
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
20.42%、36.64%、14.73%和2.05%。公司解釋稱,晶云藥物創新晶型技術及產品開發業務收入占比整體較低且受個別項目影響較大。
有業內人士也表示,CRO行業的企業營業收入多依賴于項目,經營業績具有不穩定性,“除非拓展業務鏈條,從CRO向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拓展,否則沒有想象力。”
而晶云藥物主要收入來源——藥物晶型研發服務也只是CRO領域的一個細分環節,整體空間有限。
據招股書披露,全球CRO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432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62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9.5%。臨床前CRO市場規模預計從2018年的205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2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5.5%,臨床CRO市場規模預計將會從2018年的416億美元增長到
2023年的56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6.5%。
而根據灼識咨詢數據,盡管全球藥物晶型研發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在過去幾年穩步提升,但2018年全球市場規模僅為12.3億美元,占比全球CRO市場規模1.98%。并且預測2023年,該市場規模為17.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僅為7.5%。
另外,晶型研究主要用于化學藥物開發過程,而不適用于生物藥。盡管當前化學小分子藥物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近年來隨著PD-1單抗、抗體偶聯藥物(ADC)、基因細胞治療等熱門研發管線喜報頻傳,致使生物藥市場占比不斷提升。
對此,晶云藥物曾在招股書中坦言,“如未來由于生物藥的競爭導致小分子藥物研發投入降低,則晶型研發服務市場可能會被壓縮。”
“科創屬性”不足遭上市委質疑
業績不穩定、行業天花板顯露,促使晶云藥物將目光轉向上交所科創板,希望通過上市,進一步募集資金。
據了解,此次IPO,晶云藥物擬募集資金6億元,其中1.3億元用于晶型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建設項目;2.9億元用于創新晶型技術及產品開發平臺建設項目;1.8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不過,作為一家選擇在科創板上市的CRO企業,其“科研能力”卻備受質疑。
在此前發審會上,上市委要求晶云藥物代表結合發行人核心技術、持續研發能力以及與可比公司的技術優劣勢,說明發行人有關科創屬性的信息披露是否符合相關信息披露要求。要求其進一步說明其符合科創屬性要求的合理性。
對于這一質疑,晶云藥物在《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回復報告中》指出,公司從事藥物晶型研發服務和晶型技術產業化,這是“國內醫藥研發產業鏈中亟待提升的關鍵環節之一”。
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晶云藥物擁有133項已授權的專利和109項正在審查的專利申請,其中在國內擁有31項發明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晶云藥物海外子公司科睿思目前在境外就存在1項關于人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美國首仿藥項目的未了結訴訟。
美國制藥巨頭諾華起訴包含科睿思在內的19家企業提交的關于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的首仿藥申請。諾華認為,晶云藥物尋求商業生產、使用、銷售、許諾銷售或進口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的行為,構成對諾華原研專利的侵權。
公司表示,目前訴訟尚未有明確結論,科睿思的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首仿藥申請可能面臨因敗訴而無法上市的風險。
此外,除了在專利方面“被質疑”,公司在各方面的支出費用也是“頗具爭議”
數據顯示,2017-2020年6月,晶云藥物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9.39%、11.42%、8.47%、7.35%,管理費用率分別為28.78%、18.52%、21.69%、28.76%,兩者均高出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然而,同期該公司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6.68%、13.35%、16.96%、20.83%,2017年比行業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均值低出近5個百分點。
對于銷售費用率顯著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公司解釋稱,2017年至2019年主要系公司與合作伙伴推廣開發客戶的業務模式產生較大金額的傭金與商務服務費用所致;2020年上半年由于收入降低致使銷售傭金與商務服務費大幅降低,不過銷售人員的職工薪酬等固定支出持續發生,相對可比公司,發行人經營規模相對較小、規模效應相對不足,故該期銷售費用率仍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這一特點從薪酬水平也可見一斑。
記者注意到,2020年上半年,晶云藥物有研發人員121人,當期研發費用中職工薪酬總計為493.23萬元,以此推算出公司研發人員半年薪酬僅為4.08萬元。
而在銷售與管理方面,晶云藥物銷售人員11人,當期銷售費用中職工薪酬總計為288.10萬元,銷售人員人均半年薪酬為26.2萬元;管理人員6人,當期管理人員中職工薪酬為635.51萬元,則管理人員的人均半年薪酬為105.92萬元。
據此測算,晶云藥物銷售人員薪資水平接近研發人員薪資水平的7倍,管理人員薪資水平接近研發人員薪資水平的26倍。
對于晶云藥物“銷售人員平均薪酬超研發人員6倍”的舉動,有媒體質疑稱,“晶云藥物大量的研發人員數量如果只是為了能IPO順利,拉人頭“充數”的結果,其研發人員數量沒那么多,人均薪酬不太低,那將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其研發人員真如招股書所披露那種薪酬水平,那么該企業似乎存在嚴重的重銷售輕研發的情況”。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